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网络时代的全民中秋狂欢

2013年09月19日 11:43 | 来源:央视网 作者:刘浩睿 | 手机看新闻

五仁月饼是第一个被拉出来游街的。不知是谁先站了起来,紧接着,多年来饱受五仁月饼摧残的人终于勇敢地喊出了愤懑已久的声讨:“红丝绿丝神马的简直是黑暗料理!”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节日气氛铺垫。在“审判”五仁月饼的启发下,各种奇葩口味的月饼都被随手甩到网络上供众人嘲笑。韭菜鸡蛋月饼、腐乳月饼、香辣牛肉月饼,在这些“队友”的掩护下,五仁月饼的处境方才稍稍好了一点。

不过这也不是一场“不公正”的审判,吃了哑巴亏的五仁月饼用自身的魅力召集了一批辩护人。恋旧而仗义的老主顾们开门见山地声称:“我就是喜欢五仁月饼,怎么了”;考据党们亮出五仁月饼选料讲究的证据,“山西汾阳、孝义的核桃仁,河北承德的杏仁,大兴安岭的松仁,安徽的芝麻仁……”,并且连遭到密集吐槽的“红丝绿丝”也被证明是加工高档食品的传统配料“青红丝”;更了解网络文化的网友们则打出了“撑五仁,反歧视”的标签,用戏谑的手法回应戏谑。

(被网友拟人化的五仁月饼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

(被网友拟人化的五仁月饼留下了一个落寞的背影。)

网络上一片笑骂,不妨碍五仁月饼在实体经济中依旧坚挺。在一家稻香村营业部,负责人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传统的五仁月饼早在上周就已经卖光了,其他的销售商也纷纷反馈,五仁月饼的销量没有受到网络讨论的影响。

每到传统节日都有人在讨论,现代社会要如何如何延续传统,可是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传统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秋节前,除了“批判”月饼,网友还将月饼同流行文化结合起来,拟人化、漫画化,这些创意都赢得了网友的喜爱。这样的行为确实是一种对传统的解构和重组,但是看看创意微博的转发量、浏览量、评论量,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这样一种叙事方式来为中秋节做注脚呢?

一个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曾经活了多久,而是它在全然不同的时代下如何能够活得下去。最初的中秋节起源于先民们对月亮的崇拜,周天子每年中秋祭拜月亮的仪式还有个专有名词叫“迎寒”。而现在的中秋,谁要是大力倡导、鼓励人们对人类最熟悉的那颗地球卫星大摆祭坛,真是既迷信又雷人。

不再祭拜月亮,这样的事情如果被先民知道,没准他们会跳着脚骂我们数典忘祖。可是现在中秋依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依然愿意在八月十五这天出门欣赏那一轮侥幸没有被云遮住的圆月。

(“拜月”,现在部分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民俗,不过对于更多人而言,这两个字仅仅指代金庸小说里的一位教主。)

(“拜月”,现在部分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民俗,不过对于更多人而言,这两个字仅仅指代金庸小说里的一位教主。)

任何一个民族传统节日,都传承了一部分文化内涵、亲情内涵,可是这些内涵显然不应该仅仅通过传统节日这一个途径走入我们的生活。反过来说,如果这些重要的内涵在平时已经很好地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一个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没有去过分地强调它们,而是充分地去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这没什么不妥的。

这一次的中秋节前,网上被称为“恶搞”的行为,反而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网络文化的时代早就到来了,抱着“传统”的名头当做挡箭牌,却对新兴的文化视而不见,这不是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思维、豁达的态度。

过去,包括笔者在内的学生在应试作文中提到网络文化时,不免会忧国忧民地斥其为“快餐文化”。许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知道这碗“快餐”人类要吃很久,而且它注定将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边吃边吐,还是把它做得好吃点,这源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央视网记者 刘浩睿)

分享
今日新闻聚焦
更多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总监:吕正标
值班总监:郑根岭 索刚雷 徐学良 唐晓燕 段文博 张兰
采访主管:袁旻 冯晔
编辑主管:潘幸知 张奇斌

邮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