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经济学人》为什么自称报纸而非杂志?

2013年09月03日 21:24 | 来源:央视网 编译:王磊 | 手机看新闻

(央视网编译 王磊报道)英国《经济学人》自1843年9月2日问世以来,已走过170个年头。本周,经济学人网站向读者解释了该刊为什么自称“报纸”,而不是“杂志”。

19世纪每年的《经济学人》合订本

19世纪每年的《经济学人》合订本

与其他周刊类新闻杂志不同,《经济学人》把自己称作“报纸”,常在文章中说“本报”如何如何。为什么呢?这与该刊的历史有关。1843年8月,苏格兰制帽商人詹姆斯·威尔逊发布了创立《经济学人》期刊的计划书,将该刊描述为“周报,每周六出版”。随后,当年9月2日出版的第一期《经济学人》在刊头自称“政治、商业、农业和自由贸易期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19世纪时黑白印刷的《经济学人》无疑是报纸。直到20世纪中叶,该刊的模样才有了显著变化。它的首个红色商标出现在1959年,首个彩色封面诞生于1971年,到2001年所有内页才改成彩色的。该刊虽然完成了从报纸到杂志的转型,但自称“本报”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而且,《经济学人》在办刊精神上仍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报纸,而非杂志。该刊的目标是做一份全面的、针对世界的周报。如果您被困在一个荒岛上,只能通过空投的一份期刊了解世界新闻,《经济学人》希望您能选择它。这个目标与“报纸”(newspaper,“新闻”和“纸”的合成词)的宗旨更为一致。“杂志”的英文magazine来源于法语magasin,本意是仓库,意味着针对特定话题的更具体的出版物,而不是对于时事的报道。事实上,《经济学人》的出版周期也更像是报纸,就像星期日报纸报道周六以前以及周六的新闻,读者可以在周五出售的《经济学人》上看到周四的新闻。

如今的《经济学人》

如今的《经济学人》

尽管科技在变革,但一些表达方式没有变。电话上早就没有了拨盘(dial),可人们还在说“拨打”(dial)电话。如果有一天,《经济学人》不再发行纸质版,全部使用电子版,它很有可能还会自称“本报”。

分享
今日新闻聚焦
更多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总监:吕正标
值班总监:郑根岭 索刚雷 徐学良 唐晓燕 段文博 张兰
采访主管:袁旻 冯晔
编辑主管:潘幸知 张奇斌

邮箱:cntvnews@vip.cntv.cn

860010-11020104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