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根据协定,交战各方将遣返战俘,不愿被遣返的战俘可选择留下。最终,21名美国战俘和1名英国战俘拒绝被遣返,自愿来到中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于种种原因陆续返回故乡,有的则把家永久地安在了中国,与中国百姓一起见证时代的变迁。
2005年,旅加华人导演王水泊执导纪录片《他们选择了中国》,讲述朝鲜战争后,21名美军和1名英军战俘拒绝被遣返回国,选择留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故事。当年选择中国的美军战俘大卫·霍金斯作为本片的主人公故地重游。
霍华德·亚当斯:工资比毛主席还多6元
朝鲜战争爆发后,刚刚从美国休斯敦大学化学系毕业的霍华德·亚当斯应征入伍,被派往朝鲜战场担任侦查员,不久被俘。
2006年,他在接受《大连晚报》采访时这样回忆当年在战俘营的生活:“我在战俘营的日子里,深深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言行所感动。当时,美军实施空中‘绞杀战’封锁志愿军交通运输线,企图阻止中朝军队的反击,这给前线部队和对战俘的物资供应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志愿军战士每天都在吃玉米、高粱、咸菜。但是,志愿军却组织专门的车辆冒着被美国飞机轰炸的危险,从国内运来水果、面粉、牛肉为我们改善生活。志愿军还帮我们建立了俱乐部、图书阅览室。我还在战俘营里度过了难忘的圣诞节。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使我淡化了想家的念头。刚开始,我很怕管理战俘营的志愿军战士们,后来我却和他们交上了朋友,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就是这段生活,让我清楚地认识了中国、认识了善良的中国人民。”
1953年,当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时,他放弃了返回美国的机会,决定前往中国,“因为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1954年2月,霍华德等22名战俘来到了中国,并被中国政府授予“国际和平战士”称号。他被安排到济南造纸西厂工作,负责纸张成分研究。工厂发给他的工资是每月206元,比毛主席的还多6元,是中国普通工人的好几倍。优厚的待遇和工友的照顾让霍华德坚定了继续留在中国的想法。
在工友的介绍下,霍华德认识了山东姑娘辛丽华。“我的妻子善良、美丽,我对她一见钟情。1956年11月1日,我们举行了中式的婚礼。”1957年,他们的大女儿霍丽德出生。1960年,小女儿辛淑娇降生,霍华德让女儿随了妻子的姓。
1963年,经过工厂推荐,中国红十字会保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文革”开始,虽然霍华德等几位外国人没有受到冲击,但也失去了留校任教的机会。1967年,霍华德拿到结业证书后,继续回到造纸厂工作。
1974年,由于父亲去世,霍华德请假回美国探亲。尽管亲人们再次劝说他回到美国定居,但他说:“以前我是因为对中国满怀信心才选择留下的,现在我有了满意的工作,也娶妻生子,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想我的家应该在中国。”
从1979年开始,霍华德在山东医科大学担任英语老师,于2000年退休。他说,与学生交流让他感到很幸福。2003年,“非典” 肆虐中国。在山东医科大学任教的外籍教师纷纷回国,而霍华德应邀重新出山,“没什么可怕的。学校遇到困难,我应该出把力。”
詹姆斯·温纳瑞斯:我比尼克松先行22年
与霍华德一样,詹姆斯·温纳瑞斯进入中国后在济南造纸西厂工作了10年,并于196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据《青年参考》报道,尽管温纳瑞斯积极参与到“文革”中,参加集会,贴大字报,但红卫兵们仍指责他是美国特务。工友保护了他,周恩来总理也宣布说温纳瑞斯是一个“国际主义和平战士”,不能受到伤害。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建交公报,宣布两国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57岁的山东大学美籍教师詹姆斯·温纳瑞斯听到中美即将建交的消息后,和同学们一起高兴地唱起歌来。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两国开始结束敌对,温纳瑞斯的处境也好了很多。“我只是做了尼克松所做的,仅此而已。”温纳瑞斯1989年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我只是早这样做了22年。”
他说,中国人没有对他进行洗脑,“那(‘洗脑说’)完全是胡扯。”“在我看来,他们(中国人)是好人。他们不恨我们,他们只恨华盛顿的人。”对于美国,他只怀念“强力的无滤嘴香烟和优质的冰淇淋”。
从工厂退休后,温纳瑞斯到山东大学教英语。他先后与三名中国女性结婚,生有两个孩子。2004年,温纳瑞斯在中国去世。
克拉伦斯·亚当斯:逃离歧视的美国黑人
克拉伦斯·亚当斯是一个非洲裔美国人,他选择到中国去的原因是厌倦了美国的种族歧视。事实上,他1947年加入美国陆军的原因,也是为了躲避警察对他的折磨。他因与一白人男子发生争执而受到了美国警察的不公正对待。
克拉伦斯·亚当斯
美国《孟菲斯商业诉求报》2007年9月采访了亚当斯的女儿黛拉·亚当斯。该报称,朝鲜战争结束后,身为孟菲斯人的亚当斯找不到回家的理由。他离开家乡入伍的时候,孟菲斯到处是白人专用的饮水喷泉、厕所和公园,黑人很难找到工作。
“作为一名年轻的黑人,我很难看到民主和自由跟我有什么关系。”亚当斯在自传《美国梦》中写道。该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在中国12年的非裔美国士兵和战俘的人生”。
三年的战俘营生活,使亚当斯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的处境,“与陆军一样,战俘营也有种族歧视,白人公开叫我们‘黑鬼’,还恐吓回到美国后将怎样对待我们。我对共产主义或其他任何‘主义’一无所知,但在那些无眠的夜晚,我开始质疑美军为什么来朝鲜,以及我在这里做什么。我对生活思考得越多,就越感觉自己被利用、欺骗和背叛。”
亚当斯选择来到中国,进入武汉大学学习汉语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在那里结识了自己的妻子。毕业后,亚当斯进入外文出版社工作。
越战期间,亚当斯主动为广播录音,号召美国黑人士兵放下武器:“你们据说是为了越南人的自由而战,但你们在自己的国家有什么自由?坐在公交车的后排,被禁止进入餐厅、商场和某些社区,没有投票权……回家吧,为在美国争取平等而战!”
然而,因为受到“文革”的冲击,亚当斯带着妻子返回美国。起初,他们在美国的日子十分艰难。1970年,亚当斯在孟菲斯开了一家中餐馆,生活才有了改观。他于1999年去世。
大卫·霍金斯:重返美国不适应
2011年10月,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了曾经的美军战俘大卫·霍金斯。霍金斯17岁就在朝鲜战场上受伤被俘,在战俘营度过三年时光后,他拒绝回到美国。“我当时的想法是,他们(中国人)真正拥抱了社会主义,因此我要看看那里是什么样的。”
大卫·霍金斯近照
他回忆,被俘后中国医生从他腿中取出弹片,然后对他说:“我们是你的朋友,我们不会伤害你。”在战俘营,中国人对他很温和,这让他感到惊讶。
在中国期间,霍金斯就读于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还找了一位苏联妻子,毕业后到武汉汽车配件工厂工作,负责驾驶一辆捷克斯洛伐克产的卡车。他自称是当地唯一的外国人。“人们并不害羞。”他说,当人们听说他是美国人后,就把他当成名人。“他们希望了解我的生活方式和住址。”
三年后,霍金斯返回美国。又过了一年,妻子赴美与他团聚。
然而,回到美国后,霍金斯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去重新适应美国的生活。“我的思考过程和一切都是用中文的。在中国,跟我打交道的人比我年长得多,政治上有经验得多,回到美国后我无法再与那个层次的人打交道,感觉生活很肤浅。”
“我从不后悔。”他说。
在战后定居中国的21名美国军人中,除了霍华德和温纳瑞斯,以及1954年刚到中国不久便因病去世的卢夫斯·道格拉斯,其余18人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回到了美国,或者前往第三国。唯一进入中国的英国战俘安德鲁·康德伦曾在浙江参与国产拖拉机的设计制造,于1960年回到英国。
虽然这些战俘在很多美国人和英国人眼中是“叛国者”,但当他们最终返回家乡的时候,由于早已脱离军队,所以没有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其他指控也陆续被撤销,于是他们得以平静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