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广州市昨日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市总动员,决定今年底全市131 条街道全面实行垃圾分类,明年底全市城乡铺开。同时,加快6 座资源热力发电厂建设,到2015 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力争达到1.2 万吨/日规模。为此,市政府向各区、县级市、市职能部门下达了目标责任书。
面对“垃圾围城”的紧迫,召开全市性大会动员部署在广州还是第一次。3200人参加,足见阵势够大。订立“军令状”,足以彰显务求必胜的信心。然而,垃圾分类处理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冲破重重关卡,真正的困难和考验显然还在后头。
可预见的困难包括垃圾总量多而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紧迫而实际进展缓慢,垃圾分类的大张旗鼓与公众信心仍有落差,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等,一“关”受阻都可致满盘皆输。正因如此,此次政府发动“攻坚战”,改变过去单一政府部门独撑而孤掌难鸣的做法,更强调各级政府、部门、官员“守土有责、勇于担当”,“人员到位、执行到位”。
这一良好愿望能否达成,系于目标责任制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毫无疑义,要使“目标责任”不会悬空,避免最终“干好干坏一个样”,必须建立严格的目标倒逼、时间倒逼、责任倒逼与督查倒逼的机制。换言之,问责机制不可或缺。对于领导不力、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必须严加追责。对失职渎职行为,应当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同样,作为垃圾处理前端重头戏的垃圾分类,一定程度上决定冲破“垃圾围城”之战的成败。政府强调垃圾分类“公务人员齐上阵,做到一个都不少”,起表率作用,无疑非常必要。由此,是否有相应的处理办法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并保证措施落实到位也十分关键。
政府提出要打一场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显示出对民意、民智、民力的尊重。与此同时,强调把垃圾科学处理作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激活点”、“试金石”和“助推剂”,将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作为彰显城市管治能力、体现城市治理水平的考验,充分认识“如果连垃圾问题都处理不了、解决不好,市民和社会各界就会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公信力产生怀疑”。把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摆到如此认识层面之上,已是将政府“逼上梁山”。既有如此认识,则在与市民最为贴身的垃圾分类投入方面,政府能否承担更大的责任,减轻市民的负担,以顺民意快民心,应该认真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自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的博弈之后,政府对于民意尤为尊重。尤其市长与市民面对面“碰撞”等一系列“预热”以及媒体、社会机构的积极介入,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共识正在形成,但公众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疑虑尚未彻底消除,借鉴国外经验的生活垃圾“实名制”“按袋计量收费”等新措施也并未得到完全认同。能否消除公众的疑虑,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广州以巨大的气魄吹响全民总动员攻克“垃圾围城”的号令,给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下达“军令状”,开弓没有回头箭。必胜的信心要有,但过往的教训必须汲取,相关措施法规的出台必须坚守与民意良性互动的前提,以官民共识铺筑前行之路,避免目标责任重压之下落入“大跃进”式的急功近利困局。
概而言之,这场前所未有、境内尚无成功先例的垃圾分类处理“人民战争”,惟有官民群策群力、合力并进,才是取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