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新网佛山7月11日电 (记者 索有为)已然在广东退出舞台的“外来工”称谓,正被“异地务工人员”所代替。然而,称谓的改变只是让他们的身心融入当地的点题之笔。11日,广东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聚首佛山市顺德区,尝试就异地务工人员如何融入当地“破题”,并为顺德官方改革相应政策提出建议。
据了解,顺德是广东制造业的重镇,在广东3000万异地务工人员中,在顺德的异地务工人员达145万。由南方民间智库和广东省知名学者在日前以顺德为切片,对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进行专题调研。
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彭澎称,在顺德的异地务工人员状况是广东省异地务工人员状况的缩影。从结构上来看,基本15%属于白领和精英群体,86.71%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务工人员、生产服务人员。针对不同人员,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南方民间智库当日发布的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蓝皮书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着人口红利的终结,广东更多的劳动力靠异地务工人员,广东享受着区域人口红利,但区域人口红利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2003年就开始的“民工荒”。要延续区域人口红利,就要让异地务工人员有归属感,消除群体的隔阂,促进社会人员的融合。
蓝皮书显示,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是他们感到最焦虑的,有些人对入户没有很紧迫的感觉,因为他们还享受着家乡土地资源的待遇,对入户不是很急迫。但每个异地务工人员家庭都要首要考虑子女入学问题;另外,无论是住房保障,还是养老医疗保险等,异地务工人员参与比例比较低。
蓝皮书提出,解决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当地问题,不能仅靠政府,应该走政府、企业、社会“三结合”之路。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建社表示,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当地的第一个层面是身份的转变。第二是要让异地务工人员由身份的融入转到身心的融入,这需要建立起公平就业机制、管理服务机制、融城能力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具体的十大接纳指标为:进城有工作,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报酬有标准,管理有参与,维权有渠道,住宿有改善,子女教育生活有尊严,养老有保障。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广东省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主席蔡禾称,顺德在目前已对异地务工人员实行“积分入户政策”,这在现阶段是有效的,但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有没有户口不重要,一个年轻人没有户口来回流动还比较容易,如果有了户口还比较受束缚。
蔡禾认为,对异地务工人员的核心政策不应该只放在户口上,应该想怎么把户籍背后的权利和户口逐步分离开来,建议以社保为最重要的条件来做,有社保说明他在劳动,不是说有钱买了房子就可以入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