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纠纷实在耗不起:买银行理财产品要带录音笔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8日 19: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案例:历时三年花费1200万追回5300万损失

  提醒:别让签字成了银行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历时三年多、花费1200余万元,才打赢了跟银行之间的一场官司,追回了5300多万元的亏损资金。这一官司成为个人PK银行成功的里程碑式的案例。但是,亏损了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者,怎么可能再花几百万上千万去打官司?

  记者调查发现,在个人与银行因为理财产品纠纷而提起的诉讼中,基本上都以银行胜出为主。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今后购买理财产品如何避免风险?难道今后市民去银行买理财产品真的要带上录音笔?

  案例回顾

  历时三年,花费1200多万

  告银行获胜?普通人做不到!

  2008年3月,宋先生和一家外资银行签订了两份理财合同,金额约为人民币6400万元。“这位客户经理为我介绍了一款理财产品,在收益方面很有吸引力,并且告诉我,不保本但是可以提前赎回。”正是提前赎回规则让宋先生颇为心动。也就是说,一旦他发现产品有亏损迹象,就可以将投入的资金拿回来。因为宋先生有一半时间都在日本办公,而恰好签订合同时其又在日本,因此,最后双方决定通过电话录音签订合同。最后,正是这份录音成为后来官司胜负的关键证据之一,去年下半年,法院宣告宋先生赢了,银行共赔偿其人民币5321万。

  但是宋先生坦言,这是一场普通人很难打的官司。在上周接受中国经济网在线访谈时,宋先生称,这个案子他已经费了三年多的时间,花了1200多万块钱,如果是普通的投资者,亏损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只能是吃哑巴亏。

  “你想想哪有这么多精力,这么多时间去打这个官司,银行本来就雇了大量的律师。因为我有点资金能力,才能坚持下来打赢官司。”宋先生称,跟银行打这种官司需要非常好的律师,要非常懂得金融才行,普通人连这样的律师都找不着。而在宋先生打官司的过程中,这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曾放出话来,“这个案子在南方有的是,我们从来没输过。”

  快报调查

  为什么理财产品卖得好?

  银行工作人员口头存误导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客户为啥在买了理财产品之后会后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银行客户经理的口头误导。南京一位购买了理财产品亏损了4万多元的黄女士称,现在银行的产品条款都像天书一样,普通老百姓哪看得懂,如果不是理财经理在一旁误导,客户怎么可能买一个自己都不懂的产品。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在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为了能卖出理财产品,的确存在夸大或误导嫌疑。一种很普遍的做法就是强调亏损概率极低,比如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在向记者介绍一款挂钩港股的产品时称,这款产品在所选股票下跌40%的情况下,才会存在风险。并且强调,“虽然这款理财产品曾有亏损过的先例,但是因为去年的欧债危机以及美国信用评级下调才会有亏损,这种情况是不常见的,今年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一种方法是,只提以前赚过的案例,绝口不提亏损过的案例。

责任编辑:魏新民

热词:

  • 理财经理
  • 银行工作人员
  • 银行理财产品
  • 录音笔
  • 银行客户经理
  • 亏损
  • 投资者
  • 纠纷
  • 2008年
  • 赢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