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近日,上海有关方面正在酝酿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学”。此事引发争议,有声音对“用性别隔离的方式圈养弱势群体”的做法表示质疑,但也有人对改革的尝试给予肯定。(4月4日《新京报》)
事实上,“男孩危机”确实存在。从近日清华大学公布的1200名自主招生考生的体质测试结果看,男女生在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运动试验和立定跳远等六项体测中,没有一人优秀,仅三成多及格,而且男生不及格率比女生高。各种舆情报告显示,本应在男生身上彰显的冒险、挑战、争吵、跑动之类的性别特征也在全面退化,男生身体素质逐渐差于女生。
诚然,应试教育是造成“男孩危机”的根源,但在应试教育不可能一下子改变的现实语境下,建立“男子中学”,帮助男孩扬长避短,培养其独立精神、创造意识和敢于竞争、勇于担当、善于合作的优秀品质,并不是没有可能!再说,凡事皆有利弊。建立“男子中学”或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国际上的成功范例看,效果肯定不会太差。设若舆论放大建立“男子中学”的负效应,对此太过警惕、太过苛责,谁还敢去创新!谁还敢去改革!
每一项新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都有一个校定、修正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应理性分析、宽容对待。即使不完善,甚至失败了,也应看到改革者探索的勇气,要鼓励和支持其向前迈出的每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
教育活动本身涉及许多因素,既呈现出特殊性,又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因而教育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理想中的改革成效很难轻易见到,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以,对待改革,应存平常心、弃世俗化,不求全,不责备,不唱衰。要脚踏实地、日拱一卒、不期速成、一步步来;对拟建的“男子中学”也应持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