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据新华社电 “发烧”的肉价、“高企”的菜价、“跟涨”的大宗商品、“待涨”的水电油气……粮食丰产,食品却领涨;产品提价,企业仍喊亏;两头诉苦,中间直喊冤——面对扑朔迷离的物价矛盾,代表委员们寻根究源、建言献策。
粮食八连增
为何食品价格仍大涨
央行发布的2011年第4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以接受”。
令人费解的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为何食品价格仍大涨?
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委员认为,“表面上看农业丰收了,食品价格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条件,之所以出现急剧攀升,与去年的投机性炒作、一直以来粮食生产结构性弊端,以及调控预警相对滞后都有关系。”
那么,如何为百姓餐桌“减负”?
“政府还要完善市场调控和监管,消除季节性、结构性农产品短供,严防投机炒作。”四川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说,“同时还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代替散户种养模式,提高供给能力和竞争能力。”
产品已提价
公司为何还在喊亏损
“糖价从十年前每吨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另外人工、水电等其他成本也在上涨,食品厂生产的冰激凌出厂价虽提高三四毛钱,但依然利润微薄。”涉足食品行业的天津华明集团董事长刘乃兰委员已年近七旬,她常常逛菜市场,也感觉当前物价偏高,她道出了“成本上涨”刚性拉高物价的无奈。
青岛即发集团董事长陈玉兰代表也深有同感。她说,作为一家主营纺织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去年仅用工成本就增加20%。
融资遭遇“趁火打劫”,也是企业转嫁和推高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天津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告诉记者,由于银根收缩,贷款指标竞争激烈,银行变相“抬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大增,企业只能给产品提价。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王爱俭代表说。浙江省工商联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全省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成本提升30%左右。尽管部分企业产品提价,利润仍然被“摊薄”。
两头诉苦中间喊冤
咋挤出中间降价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柴宝成曾做过追踪调查:“菜园子”里收购价每公斤4毛钱、6毛钱的蔬菜,让种植户“苦笑”,但到了市民的“菜篮子”里,却涨到了每公斤2元、4元。
菜农抱怨“卖贱”,市民抱怨“买贵”,中间环节则抱怨“钱难赚”。柴宝成委员认为,蔬菜流通环节多、流通费用高是“主凶”。这一点也得到刘乃兰委员的赞同。她说,流通环节多,不仅导致层层加价,而且增加了损耗、人力等成本,成为推高食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除了环节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是主因。”一些物流行业的代表委员说,长途公路运输返程空载率高,利润三分之二缴了过路费和油费,“雁过拔毛”的各种罚款更不用说。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等人表示,当前国内蔬菜流通成本占最终菜价的三分之二;国内物流总成本在GDP中占21.3%,而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挤压流通成本可为“降价”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