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曹政宁
为什么我们会怀念城市里拥有申花、中远两支球队的时代?为什么前两年的绿城会让很多人有种亲切的感觉?很简单,这些球队处处都有着上海的印记,一种本土的情怀。衡源也是如此,甚至更为深厚,早几年便被称为“上海二队”,多年累积下来,几乎已经成了上海足球人士的聚集地,整个中超也找不出第二家。
来到东方绿舟基地,你会看到主教练朱炯正在场边踱步思考,上赛季退下来做了助理教练的刘寅涛正在带着球员们热身,西语翻译孙荣根对巴西新援们嘱咐着什么,这几位都是老申花,场边一定还有领队沈鸣,这位是跟着前主教练李晓来到南昌,也是上海足球圈里的资深人士了。很快分组对抗开始了,“王佳玉,进去!进去!勿要怕呀!”“宋星逸,眼睛看牢球!”朱炯一贯激情地在场边指挥,之后又是一通“move、move,you know?”那是说给外援听的。而呆了两个赛季的巴西人乔尼张口便是句上海话,“鹏鹏,回来!”这一点也没什么奇怪的,在这里上海话可以说是官方语言,在南昌时便是如此,而以上提到的每个名字都同上海有着莫大关系。
球员里到底有多少上海人?又有多少是在上海长大?让我们来细数一番,上海籍的便有这么一些,赵作峻、季俊、朱建敏、徐文、宋星逸、邹仲霆、叶重秋、杨家威、王佳玉,加上王云和火线加盟的吴彦晟,整整11个。算上前东亚球员姜志鹏、申花足校出身的李昊桢、孙一凡、朱宝杰、朱家伟,这几位虽然籍贯来自天南地北,但从小便生活在上海,无论语言还是感情都同上海球员无异。一句话,注册球员中至少16名同上海有关,占48.5%。
至于他们的来源,则基本上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中甲时代留下的旧臣、申花与联城合并后挂牌出售至南昌的、申花足校毕业随朱炯加盟陕西然后转投衡源的、几次转会而来的球员,此外闸北足校、国内其他足校出身的也有部分。
按照朱炯的说法,他并不会在意球员的籍贯或者来源,也不会特意挑选上海球员,“我在挑选球员时,当然首先看他是否适合这支球队的风格,是不是上海人不重要,至少我要了解他。”无论无意还是有心,如今的现实就摆在眼前。事实上俱乐部副总经理邵坚毅方面也并不排斥“上海帮”这种说法,“‘上海人’这个情节总是有的,之前也有过这样的考虑,也在想有机会的话可以将上海的足球人士一点点聚在一起。但这也不是挑选的唯一标准,主要还是主教练权衡,既适合又是上海人也是不错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