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朱迅垚
沈阳一对新婚夫妇,在这个春节长假里,拜完公婆拜岳母,又赴亲戚各家逐一拜年,不仅送礼物,还要给晚辈派发压岁钱。长假结束,二人的总花销超过两万元,几乎是小两口4个月的工资。新娘心底纠结,又悔又气的她吞下60多片安定片,所幸被救。
欢天喜地地过年,应当高高兴兴才对,可是为何这个新娘如此难受以至于要寻短见呢?表面上看,钱花得太多了,换谁谁心疼。问题在于,不顺从习俗,不符合中国人的礼,顺从吧,自己的经济能力又吃不消,其实这小两口的困境发生在几乎所有要回家过年的人尤其是回农村过年的人身上。要说这个问题其实首先得问这个礼俗真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么?先说孝顺父母,这里头就很有意思,要孝顺得顾两头,两头得均衡,经常有夫妻搞出矛盾来,所以,给双方父母送礼也有微妙的规则。再说亲戚间的走动,那就更复杂了,这家走那家不走,这家随礼那家没有,这里面就夹杂着多少的是非,七大姑、八大姨也最爱在这里头嚼舌头,要了解这些逼真的细节,可以去王安忆那些作家的小说里看,看上去其乐融融的礼尚往来,往往藏着很多小心思。
所以,不能说这种“礼俗”不好,但至少不那么纯粹,其实春节不过是这种礼俗文化的极端版本,农村地区“随礼”“份子钱”的风俗由来已久。在我家乡,多数人家每年的开支里面都有一项大头叫做“人情往来”,小时候经常听我父母说今年人情往来又多少多少。别小看了这些随礼,一年加起来,往往是个很高的数额。这种人情往来更荒诞,因为春节这种送的礼随的红包毕竟都给了父母亲戚,农村的人情有时候甚至是陌生人都要随礼。这种情况下,给的人只能通过大吃大喝吃回来,而办的人呢,也自然会形成一个规矩,收多少钱办什么样规格的宴席,有些宴席如果太差,送人情的人觉得根本没吃回来,大家就会形成一种舆论,指责这家人不会办事儿。
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里解释过中国人通过吃喝等礼俗编造人际关系网的原理:人们在交往中付出“礼”,得到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礼”是人际关系的成本,而人际关系则是一种隐性的金融,什么叫隐性金融,直白说,就是今天你宴请,我给你红包,你获得了超过我所能吃到的东西的好处,那么改天我宴请,你也需要拿出同样的红包,金融的广义定义就是资本在不同时空的交换,对于稳定的农业社会来说,这个逻辑相当稳固,原因在于,在一个封闭的乡土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熟人,我付出的红包(金融投资)一定会在某一天最终收回(金融回报),村里的结婚,每个都要给红包,但是最终你家里也会结婚,那些付出的投资就全部收回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封闭稳定的农业社会早就被冲击得四零八落,工业化让中国农民工与他们的乡土越来越分离,农村社会的“礼俗”自然与他们越来越远,尤其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礼俗的心理接受度会很低,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每年过年拿出了那么多红包给这些亲戚朋友,原本给这些红包是为了维系与这些亲戚朋友的社会关系,但现在他们常年在外打工,不仅与这些亲戚没有稳定长期的交情,也根本无法从这样的人情投资中获得人际关系的回报,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那位新娘为什么要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