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金牌水分多 为冠军明争暗斗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3日 00: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社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新华社长春1月10日电(记者 王镜宇 王昊飞 王恒志)本届冬季运动会处境尴尬,场内亮点有限少人喝彩,场外暗流涌动纷扰不断。在部分重点项目“挤”进全运会又被“挤”出来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冬季项目依然无法摆脱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境地,人为制造的设项数量的繁荣并没能真正激发南方省份发展冬季项目的积极性,更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要想让中国冬季项目的发展真正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遵循项目发展规律、回归市场、加大赛制改革的力度是唯一的选择。

  据悉,本届冬运会的整体投入接近2亿元人民币。对于吉林省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然而,冬运会的举办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相当有限。

  从冬运会本身而言,项目设置水分过多,观赏性和关注度难以令人满意。速度滑冰的22块金牌连长期关注冬季项目的记者都很难分得清哪块是哪块,更不要说普通的观众;花样滑冰把短节目、自由滑分开计算金牌,还增设了表演自由滑,这样人为增加金牌数量的做法不伦不类,让观众如在云里雾里。

  不仅如此,如今的冬运会也很难像过去那样起到挖掘新人、锻炼队伍的作用。随着国力的增强,各项目运动队平常比赛机会很多,国内有各自的全国锦标赛,国外有世界杯和其它综合性运动会,全国冬运会渐成“鸡肋”。必须指出的是,各项目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和周期,国外选手大都以冬奥会为周期,力争经过4年努力让自己的巅峰状态出现在冬奥会上。由于全国冬运会和冬奥会的时间相隔两年,如果运动员在省、市、地方的重奖鼓励下把自己的好状态出在全国冬运会上,对于国家队备战冬奥会有害无益。

  与其让处境尴尬的全国冬运会维持步履蹒跚的现状,不如将其“挤掉水分”、压缩规模之后重新纳入全运会的体系,放到全运会同年举行。这样既能减少综合性运动会的数量、节省体育资源和经费,又能更好地拉动冬季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在“奥运金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过去那种凡金必争、有牌必夺的思路必须改变,应该重点发展那些群众喜闻乐见、社会影响力大、观赏性强、文化含金量高的体育项目。否则的话,什么都想要,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即使全国冬运会整体回归全运会的路线图短期内无法实施,也应认真考虑在现有框架下的改革。只有精简项目、压缩赛程,把冗长乏味的冬运会变得小而精,这项乏人喝彩的传统赛会才有可能焕发新的生机。

  花样滑冰、冰球乃至于大众滑雪和冰壶等项目近年来的普及和发展证明,有好东西总会有人识货,中国冬季项目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作为冬季项目的管理者,眼睛不能只盯着竞技和成绩,脑子里不能光想着走捷径,而应该在产业发展、教练培训、群众普及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心思和精力,顺应项目发展的市场需要和社会潮流。唯有如此,冬季项目才能有长期、稳定、健康、科学的发展。

  作者:王镜宇 王昊飞 王恒志

热词:

  • 冬运会
  • 冬季项目
  • 赛制改革
  • 冠军
  • 全运会
  • 鸡肋
  • 自由滑
  • 冬奥会
  • 花样滑冰
  • 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