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赫哲族“嫁令阔”是本族民歌一种,表现人们对大自然对家乡的感情及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情倾诉。“嫁令阔”流畅优美,自然抒情,大多即兴填词,曲式结构简单,一至二个乐段,手法多用赋、比、兴,体现出少数民族民歌形象鲜明、人物生动、语言明快等特征。
简介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啥唱啥。引目前,“嫁令阔”已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曲分类
赫哲族嫁令阔从歌词内容和曲调变化大致可分作五类:
一是历史性的古歌: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流传下来的极少,十分珍罕。如用类似于依玛堪曲调演唱的《迁徙歌》,就被誉为会唱歌的”活化石“。
二是祭仪中的神歌:主要由赫哲族萨满在祭祀仪式中演唱,有《请神歌》、《颂神歌》等。其曲调相对固定,但每个人演唱中又具有个性风采。神歌曲调后被依玛堪艺术和篝火夜舞等引用。其曲式保存不多,在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留存下一部分,弥足珍贵。
三是生活中的风俗歌:反映内容有渔猎生产、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家乡山水等,这类民歌所占比重比较大。其歌词随意性很大,可看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词曲尽情发挥。如《松花江相会情歌》、《想情郎》、《思恋调》等,都属经典性作品。
四是回忆性的倾诉歌:这类民歌的产生和赫哲族苦难经历相关,或痛说苦难历史,或抨击日寇血腥罪行。这些民歌曲调缓慢悠长,悲切泣美,听起来如泣如诉,给人一种压抑感。如《过去痛苦的日子》等。
五是新生活的赞美歌:这类民歌均产生在新中国建立后,数量比较大。其作者有吴连贵、吴福常、韩福德、孙玉森等。如《绿色的山哟绿色的水》、《捕鱼谣》等,大都是在过去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填上新词,互相传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新民歌。
也有学者把它划分为7种民歌,即劳动歌、萨满歌、风俗礼仪歌、情歌、摇篮歌、古歌、悲喜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