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美丽的迪拜,最近让国内的单身女孩儿们不太愉快35岁以下的女性,独自出发去迪拜旅游,做签证时要多交400元特别签证费。对这400元的莫名收费,郑渊洁的微博予以曝光,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过热议的却是另一个词卖淫。记者29日从旅行社获悉,加收400元的做法是行业“潜规则”。(12月30日《北京晨报》)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微博予以曝光,可不是写“童话”,只不过这400元的特别签证费并非迪拜当局收取,而是旅行社这个行业的“潜规则”。这或2011最后一个“潜规则”被曝光。回首2011,行业的“潜规则”被曝频现:火锅潜规则曝出“老油”的污渍;政府采购潜规则演绎“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传奇……至于社会潜规则,也有人总结出四条或五条,存储于“百度百科”之中。
先有潜规则,后有“潜规则”名词及概念的诞生。创造“潜规则”这一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分析入木三分:就是不成文的见不得光的一些暗箱操作的规定和原则,它最早产生于人们的贪婪和私欲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发展壮大,滋生繁衍,如今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到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
诸多行业的潜规则具备“启迪”之功。有人调侃,不懂规则别入市,不懂潜规则别入行。某种程度上讲,潜规则大于规则,这已经超越了“白马非马论”的内涵。不少行业的繁荣昌盛,正是建立在潜规则盛行的根基之上。就一个行业来讲,有第一个潜规则,就会发展成多个潜规则,这是潜规则间的传承与“启迪”;不同行业间,潜规则可以相互启发,导致不少潜规则可以跨行业发挥作用。
诸多行业的潜规则呈现“膜拜”之势。不按潜规则出牌者首先出局,曝光潜规则的“深喉”尚需保护,曝光后的潜规则依然活得滋润……种种迹象表明,“膜拜”潜规则正在成为社会的“潜规则”。这太可怕了。无行(音hang)不“潜”,无“潜”不行(音xing)。强大的潜规则力量足以压倒与打败显规则,并且加剧“逆淘汰”,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告别潜规则的启“迪”与膜“拜”。日前,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刊文《捍卫显规则,行更胜于言》指出:言说的力量只能是一种摇旗呐喊式的助威,点滴的进步终究要靠点滴的行动推助。消解潜规则的“启迪”功效,遏制潜规则的“膜拜”势头,唯有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社会及各行各业只有“膜拜”显规则,遵循显规则,潜规则才会失去市场。与此同时,社会要拿出足够的勇气与诚意挑战潜规则,让其无匿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