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文摘自:人民网,转载自:《文史参考》第8期(4月下),作者:周涵,原题:《列宁受德皇资助发动“十月革命”》
2010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虽然在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没有了“列宁格勒”的名字,许多列宁的大型雕像也被推倒,但很多人仍在怀念他。不过众多史料已经证明,这位共产主义革命导师并非与大资产阶级势不两立,没有德皇威廉二世的帮助,就没有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可能就没有苏联的出现、没有共产主义的崛起。
2010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如今在俄罗斯,虽然没有了“列宁格勒”的名字,推倒了许多列宁的大型雕像,但人民仍然在怀念列宁。每年4月22日这一天,总有不少人来到莫斯科红场列宁墓前敬献鲜花,以不同形式来纪念列宁。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66.7%的俄罗斯人肯定了列宁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认为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
过去人们以为共产主义革命跟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德国思想家有关系,与大封建大资产阶级势不两立,但鲜为人知的是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德皇威廉二世曾给予列宁很大帮助。
没有永远的敌人
2007年12月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刊登了文章《德皇陛下的革命家》,副题则是《被收买的革命》。文章披露,俄共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列宁与德皇串联,获得皇家政府暗中大量资助,成功地制造了十月革命。没有威廉二世出钱出枪,扩大革命喉舌《真理报》,列宁的武装政变绝无成功的可能。文章说,列宁想要颠覆沙皇,而威廉二世皇帝则要取得在东线的胜利。德意志帝国接连数年以千万计的马克和后勤援助支持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
历史上流传着一句古老的政治要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文章用大量证据证明,德意志帝国跟布尔什维克首脑共同密谋反对沙皇尼古拉二世,柏林用马克、武器弹药支持了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及其他革命力量,以此为结束沙皇专制贡献了力量。德国外交部直到1917年年底至少为列宁支出了两千六百万帝国马克,相当于今天七千五百万欧元。
这些共谋者书写了世界的历史:没有威廉二世对列宁的帮助,就没有九十多年前的十月革命。没有德国的支持,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就无法维持执政最关键的第一年(1917-1918年),很可能也就没有苏联的出现、没有共产主义的崛起。
一切都开端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尽管威廉二世和沙皇尼古拉二世是堂兄弟,但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前者属于中欧奥匈及德意志帝国;后者则参加了因为担心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而形成的协约国,其成员包括法兰西共和国、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独裁的俄国。
战争使得战略家们不仅在战壕内寻找战胜敌人的办法,而且要在敌人内部瓦解他们。当时的德国财政部门提供数亿马克,用来煽动摩洛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殖民地的人民起来反抗巴黎和伦敦。落后的沙俄帝国也成为德国“从内部瓦解”的对象。
在超过一百个民族和种族的沙皇帝国里,波兰人,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芬兰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梦想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威廉二世有所谓的桔皮战略:将热带水果的皮从果肉上分离下来,受德国资助的新兴国家自然要寻求德国的监护——这就是迈向世界权力道路上的一步。
当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中最终垮台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管了政权,俄国出现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革命的走向还是一个大问题,身在瑞士的列宁渴望着尽快返回祖国来引导革命。当时,列宁返回俄国的路线只有两条,一是通过德国,经瑞典、芬兰回国。但德国当时是俄国的交战国,祖国的仇敌会给他回国的机会吗?二是取道法国,然后渡海到英国,再返回俄国,但英法是俄国的协约国,俄国根本没有打算让这位革命者再回来闹革命,英国则无论如何不会借道给他这样一个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人。
通过1917年二月革命上台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俄国人民要求退出战争的呼声,继续严令缺弹少粮的俄军向武装到牙齿的德军进攻,结果导致一连串灾难性的失败,数十万计的俄军士兵战死。面对这样一个“不死不降不走”的俄国临时政府,德国转而希望与坚持共产主义和欧洲革命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取得联系,以便促使俄国退出战争。德国陆军参谋长鲁登道夫建议德皇允许列宁取道德国返回俄国。与此同时,正在中立国瑞士流亡的列宁也发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