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1日清晨,“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四名宇航员结束了13天的太空之旅。
“阿特兰蒂斯”号滑翔在夜空里。
21日,在“阿特兰蒂斯”号成功着陆后,工作人员降下标志航天飞机使命的旗帜。
“哥伦比亚”号 发射地点:肯尼迪航天中心 首航时间:1981年4月12日图为首次发射情景。
“奋进”号 发射地点:佛罗里达航天中心 首航时间:1992年5月7日。图为2011年5月15日等待发射的情景。
“挑战者”号 发射地点:肯尼迪航天中心 首航时间:1983年4月4日。图为“挑战者”号1986年1月28日爆炸瞬间。
NASA一名工作人员在观看飞机着陆时激动地与太太拥吻。
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成功着陆 标志着30年航天飞机时代终结
美国东部时间21日清晨,“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结束13天太空之旅。这次着陆为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正式画上了句号。
此次任务完成后,“阿特兰蒂斯”号正式退役,它将与此前退役的“发现”号和“奋进”号航天飞机,以及美国第一架试验性的航天飞机“企业”号一起,在博物馆找到最后的归宿。
伤离别
最后一颗卫星“就位”
两千人欢迎飞机“回家”
据新华社电 清晨,月亮仍旧挂在天空,一阵轰鸣声突然打破黎明前的平静。这是肯尼迪航天中心周围居民最后一次听到航天飞机的声响。
“阿特兰蒂斯”号在高空出现,一个俯冲直奔航天中心跑道。格林尼治时间9时57分(北京时间17时57分),“阿特兰蒂斯”号接触跑道。大约一分钟后,它完全停下。
“阿特兰蒂斯”号指令长克里斯托弗·弗格森借助无线电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任务完成,休斯敦。”
控制中心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回答:“我们将借助这一机会祝贺你们和‘阿特兰蒂斯’号,同时向数以千计富有激情的人们表示祝贺,你们向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飞行器注入能量。”
这次,航天飞机回家后将不再离开。美国航天飞机编队已完成所有任务,至此走入历史。
创纪录的两千人聚集在跑道附近,另有数千人来到肯尼迪航天中心,欢迎“阿特兰蒂斯”号回家,同时向一个时代告别。位于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20日晚也点亮红、白、蓝三色灯光,纪念航天飞机项目走过的30年历程。
20日,由美国航天飞机编队送上太空的最后一颗卫星“就位”。这颗卫星只有3.6千克,外部覆盖太阳能电池。宇航员瓦莱姆在卫星进入轨道后,朗诵起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阿特兰蒂斯”号8日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执行航天飞机项目第135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随同“阿特兰蒂斯”号升空的4名宇航员向空间站运送了一年的给养,并协助空间站宇航员回收了一个故障液氨泵,在空间站上安装了名为“机器人燃料补给任务”的实验装置。
共悲欢
2000名员工将被解聘
坦承将经历“艰难期”
据新华社电 航天飞机时代贯穿30年,有成功探索太空带来的欣喜,也有“哥伦比亚”号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带来的苦痛。
“阿特兰蒂斯”号指令长弗格森借助无线电说:“服役30年,航天飞机在历史中赢得一席之地。现在,到最后停下的时候了。”
伴随太阳逐渐升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程师打开“阿特兰蒂斯”号舱门,帮助宇航员离开航天飞机。
弗格森坐在舱内,享受着伴随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这挺困难,我们将走下‘阿特兰蒂斯’号了。”他说。毕竟,他是最后一个离开航天飞机的人。
航天飞机项目告一段落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数以千计雇员将失业。美联社报道,仅肯尼迪航天中心,预计就有2000名员工自22日起将陆续收到解聘通知书。
地面飞行指挥托尼·切卡奇切卡奇说:“我们知道,会有一段艰难时期。但我们希望,当我们做好计划,找好方向和任务时,还能回到这里,继续过去30年来我们为航天飞机所做的事。”
弗格森说:“航天飞机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宇宙的方式。今天,太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但有一件事不可争辩……探索不会停止。”
难回首
航天飞机将入博物馆
酿失事悲剧太“烧钱”
据新华社电 “阿特兰蒂斯”号的命名源自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1930年至1966年间使用的一艘双桅帆船。这艘科学考察船是当时第一艘用于海洋科学研究的船只。
这架航天飞机退役后将成为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一件展品。它的两个兄弟“发现”号与“奋进”号现已分别落户华盛顿与洛杉矶的博物馆。
1985年首次升空至今,“阿特兰蒂斯”号沿袭科学考察船的探索精神,出色完成多项太空任务。1989年,“阿特兰蒂斯”号将“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和“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送入太空,1991年搭载“康普顿”伽马射线望远镜升空。1995年起,它先后7次造访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为美俄合作建设国际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对航天飞机时代的见证者而言,一路走来,难说再见。
指令长弗格森说:“谢谢你们,‘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奋进’号和我们的这艘‘阿特兰蒂斯’号。谢谢你们保护我们,把(航天飞机)项目带向这一合适的终点”。
一些分析师说,促使航天飞机项目下马的重要原因除了两起失事悲剧之外,就是“烧钱”。30年来,航天飞机总计烧掉美国政府1960亿美元,每一次点火动作,意味着14.5亿美元飞往太空。
未来发展
“后航天飞机”时代外包当道
私营“太空巴士”将出炉
据新华社电 “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仍将继续载人航天,只不过,买车改为租车,内包转为外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身份将由“主人”变为“客户”,太空旅行的政府味渐淡、商业味更浓。
依据美国航天局的规划,私营企业建造的“太空巴士”可能在2015年以前承接运送美国宇航员的工作。
私营企业:
2015年能运送宇航员
今年4月18日,4家公司从美国航天局商业载人航天促进项目第二轮竞争中胜出,获得了总额超过2.69亿美元的合同,用于研发可载人的“太空巴士”。飞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所获资金最多,达9230万美元;着手研发“追梦者”号轨道航天器的内华达山脉公司居次,为8000万美元;去年完成首次无人太空舱轨道往返试验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获得7500万美元;研发小型民用航天器的蓝色起源公司获得2200万美元。
这些企业的任务是对“太空巴士”进行预研,为期大约14个月。根据合同,如果这些公司的预研工作达到具备可行性的阶段,美国航天局将再次拨付固定数额的经费,这些公司自身也将注入一定资金。
美国航天局局长博尔登曾表示,该局“将致力于使用美国人制造的航天器安全运送美国宇航员,不再将这项工作外包”。据博尔登介绍,私营公司将在一年之内承担起向空间站运送货物的任务。到2015年,私营公司将具有运送宇航员的能力,美国航天局可将主要精力放在长期目标上。
空档期:
乘坐俄罗斯联盟飞船
在航天飞机退役至“太空巴士”研制成功的空白期,美国宇航员将乘坐俄罗斯“联盟”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美国航天局在今年3月透露,由于通货膨胀,预计在2014年至2016年间,每名美国宇航员乘坐俄飞船往返国际空间站和地球的平均“票价”将上涨为6275万美元,而目前的“票价”为5100万美元。
“我们想尽快、尽可能频繁地前往太空,”宇宙探索技术公司“龙骑士”项目主管加勒特·赖斯曼。赖斯曼是美国航天局退役宇航员。
并非所有人都对商业化载人航天的进度持乐观态度。曾担任约翰逊航天中心项目主管的乔治·阿比说,“不确定这些(目标)短期内就能实现”。
新闻分析
奥巴马去年公布的“航天计划”被批
美国太空前景惹争议
据新华社电 随着“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21日落地,美国的航天飞机计划终于“寿终正寝”。在“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载人航天何去何从?在这个时候,围绕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公布的新太空战略的争论再次浮出水面。
其实,早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就已着手准备“后航天飞机时代”。根据时任总统布什制定的太空政策,美国航天局出台了“星座计划”,力图研制新的飞船使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在月球建立“长期有人驻守的基地”,此后登陆火星。
然而,奥巴马上台后很快决定放弃“星座计划”,转而希望美国航天局在2025年后能将宇航员运送至小行星等低地轨道以外的天体,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宇航员送至火星轨道。
奥巴马的航天计划激起了尖锐的争论。批评人士认为,美国载人航天目前步履蹒跚,航天局虽有很多计划但多停留在纸面,目前没有开发出新型运载火箭,除了购买俄罗斯载人飞船的“船票”外,近期也没有运送宇航员前往太空的计划。
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更是直言,如果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具备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及地球之外的载人探测能力,将从航天领域领导者降格为太空探索的二流或三流国家。
但美国航天局辩解说,美国载人航天的一切活动都在按计划进行,私营企业将很快开发出运送宇航员前往空间站的“太空巴士”。
美国航天局5月底披露了研制新式航天器的计划。该航天器名为“多用途载人航天器”,大致以“星座计划”中的“奥赖恩”飞船为基础建造,外形呈锥体,可让4名宇航员在里面生活21天,其安全性是航天飞机的10倍。航天局希望,将来可以用它把宇航员送到遥远的太空,最终送往火星。
虽然有航天局高官的乐观预言和新公布的计划,但对于美国载人航天的前景,迷茫情绪始终挥之不去。
载人航天
告别美俄“二重唱”
美国收缩实为扩张
据新华社电 随着“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21日安全降落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成为历史名词。这一天,被航天飞机毁誉参半的名声和沉重财政负担所牵绊的美国航天局终于可以“如释重负”。
30年投入约2000亿美元,航天飞机长期被一些人批评为劳民伤财之举。然而,航天飞机为人类探索宇宙立下功劳,成为“美国”和“科技”的代名词。付出了代价,获得了名声,也取得了成绩,航天飞机之于美国,应是“功成身退”。
首先,在载人航天领域,美国和俄罗斯“二重唱”的时代已告结束。中国、日本、欧洲迅速崛起,连印度也在跃跃欲试。许多国家都在考虑研发更新、更实用的飞船类太空运输工具。这多多少少对美国航天发展战略有所影响。毕竟,航天项目要有可持续性,既要为政治服务,也要为社会经济服务,美国也不例外。
其次,美国载人航天一时的收缩,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扩张。卸下航天飞机巨大财政包袱的美国航天,可轻装前进,将更多资源用于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深空探测等颇具雄心的项目,从而为创造新奇迹打下基础。
此外,航天飞机退役,美国可以全力以赴地开发新的技术和运载工具,以便以较小代价确保其太空优势。比如,美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并计划在2015年以后投入使用。与航天飞机相比,飞船技术相对简单,花钱少,风险小。
最后,航天飞机的退役,凸显了航天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国载人航天的“断档期”,美国宇航员可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往来国际空间站。在许多大型航天项目中,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已很难实现“包罗万象”的宏大目标,而国际合作除了资金有保障外,技术上也可取长补短,何乐而不为?
新闻链接
各国航天运载工具
目前,可以运送宇航员往返国际空间站的载人航天器有两种:美国的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联盟”载人飞船。此外,还有几种货运飞船能为长期在轨的宇航员运送物资。其中,航天飞机综合了运载火箭、载人飞船和飞机的特点,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
美国
美国研制航天飞机的初衷是可重复使用,以节约发射费用。但事与愿违,航天飞机发射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航天飞机上的助推火箭和外部燃料箱等主要部件始终无法完全重复使用,飞行间隔期也较长。30年来,美国所有5架航天飞机总共只飞行了135次。
俄罗斯
苏联和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至今已使用40多年,可容纳3名宇航员,也可改造为货运飞船。与航天飞机相比,“联盟”飞船结构简单、技术成熟过硬、制造周期短,是经久耐用、性能良好的航天运载工具。从1971年6月“联盟”11号飞船坠毁以来,已40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欧洲
除航天飞机外,可向空间站运送货物的航天器还有俄罗斯“进步”系列货运飞船、欧洲自动货运飞船和日本的HTV飞船。“进步”系列飞船不能重复使用,一次可运送两吨左右的货物。
欧洲航天局制造的自动货运飞船运货能力近8吨,除了向空间站运送货物外,还可用作“太空拖船”,在必要时帮助空间站提升轨道。自动货运飞船的一大特点是具有高精度导航能力,可在地面很少控制的情况下与空间站自动对接。
日本
日本的HTV飞船为圆柱形,自重约10.5吨,可运载约6吨货物。迄今已有两艘HTV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实现过对接。
指令长弗格森说:“谢谢你们,‘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奋进’号和我们的这艘‘阿特兰蒂斯’号。谢谢你们保护我们,把(航天飞机)项目带向这一合适的终点”。
——“阿特兰蒂斯”号指令长弗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