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新农村文化新气象,越来越多的百姓因文化建设而享受实惠。他们得益于像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得益于信息共享工程、乡村文化产品创作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得益于那些默默无闻为乡村文化贡献力量的基层工作者们,从此,村而不“陋”、村而不“乏”、村而不“俗”、村而不“孤”。
看电视,对于很多城里人来说已经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情,一按遥控器就能收看100多套电视节目。 1998年开始,我国实行了村村通工程,电视节目进入了边远地区行政村,如今一些边远地区的百姓也能轻松看电视了。
走进被称为“苗乡”的大箐村,浓郁的苗家风情映入眼帘。苗家人的传统舞蹈——芦笙滚锅舞正在排练,然而几年前,这种传统舞蹈却几乎消失,多亏了仁兴镇文化站对其进行了大胆改编和发扬。 2005年建立的云南楚雄大山里的仁兴镇综合文化站,如今已成为山里村民农闲时常去的地方,记者走进大山,体会了小小文化站发挥的大作用。
城市要想买书,今天在网上下个单,明天一早快递就站在您家门口了。而在农村由于不少的图书代销点萎缩,农民群众要想买到想要的书,有时候要跑个几十里进县城。 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的问题,一种小连锁的发行模式悄然兴起,把新华书店开到了农民的家门口。
一根小小的网线将小山村与共享工程的国家中心连在一起,农村科技、文化资讯、电子图书,村民不出村就可以获得国家免费提供的文化信息资源。 除此之外,电视,农村电影放映也深入边远地区。一辆流动电影放映车开进了校园,开到了农民百姓的身边。
胡弦,有滋有味;唱腔,有板有眼。村业余剧团的演员,照样能呈现专业级的表演。在我国各地活跃着一大批这样的小剧团,洋溢火热的群众文化生活气息。
几张桌子一拼就是舞台,毛巾、纸杯、衣架就是演员们的手中的道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演员们走进西部,七天总共29场公益演出,乐坏了孩子们、也忙坏了演员们。
乡村题材的文化作品,日益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赞颂了中国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一句顶一万句》就讲述了普通农民渴望情感理解与心灵沟通的故事……
利用数字影厅的大空场,战鼓队的排练开始了。大家看着村里的文化管理员朱建霞的手势,鼓声整齐划一。近年来,经过培训的文化管理员在村里上岗了,他们用热情点燃了乡村文化的火焰。
一到收获季节,枣农们最头疼的就是销不出去。近年来,文化传播单位联合农业、科技、商务等部门组成农业专家服务团,走近枣农,利用手中的镜头,打开了销售之门,解决枣农的大难题。
凭着对舞蹈的热爱,加帕尔练就了用眉毛跳舞的绝活。组建的10人团队,游走于全国各地的活动场所,为五湖四海的老百姓献上别出心裁的眉毛舞,传递着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