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电企真的是在亏钱吗? Think again

数据显示,2009年-2011年上半年火电企业在整体上盈利

      2009-2010年度,1-11月份,电力行业利润总额891亿元,全行业销售利润率3.16%,资产利润率1.41%。火电行业利润由上年同期的净亏损377亿元转为盈利465亿元,扭亏增盈842亿元,远高于全行业盈利增加额。
      2010-2011年度,1-11月份,电力行业的利润总额1419亿元,同比增长71.2%。电力供应业利润总额592亿元,其中,火电企业利润总额280亿元。
      2011年上半年,1-5月份,火电生产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亿元。(以上数据均来自中电联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可见,从行业总体上来分析,火电生产企业虽然整体上盈利状况在下降,但并未出现亏损。

电企五巨头,同样也不存在亏损

      9月12日,中电联官方网站公布,今年1-7月,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公司电力业务合计亏损74.6亿元,同比增亏82.7亿元。但财政部19日公布的2011年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有关数据则显示,前8个月,五大发电企业合计盈利。
       从上述的公布的数据来看,财政部是从整个国有资产的情况来统计企业利润情况,中电联则仅从这些企业的电力业务角度作统计。就是说,电企五大巨头只不过是其中的电力业务出现亏损,但作为整个集团而言,上述企业仍处于盈利状态。

所以,亏损称不上是火电企业的普遍现象

      亏损的企业当然是有的,山西省中南部13家电厂上报山西省电力行业协会的文件提到,这13家火电企业今年1至10月累计亏损32.89亿元。也正是这13家电企赴京向有关部门哭穷,希望提高电价,来应对亏损危机。
       且不说这13家电厂提供的数据有无可信度。上文前两部分的信息已经表明,提供全国一半以上发电量的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并未出现亏损,而火电行业整体上又是处于盈利状态,因此,火电企业亏损说只能是部分情况,而不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亏损。

财政部19日公布的2011年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有关数据则显示,前8个月,五大发电企业合计盈利。

火电企业纷纷哭穷背后,是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2011年上半年火电企业在整体上盈利。

“哭穷”其实意在逼涨电价 Think again

“哭穷”是电企屡试不爽的伎俩

      近年来,电力行业多次上演“逼宫”大戏,“亏损”一词总与火电企业形影不离,而且目标也很明确,希望恢复“煤电联动”机制。
      2008年,中电联将当时的“电荒”根源对准“煤荒”,电力专家指责在“市场煤、计划电”的价格机制下,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导致部分地区电厂亏损,甚至出现“电荒”。无独有偶,2009年,中电联发布报告中称,虽然电力行业总体利润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火电行业亏损面继续加大,上升到43.36%,并再次将矛头指向“市场煤、计划电”的价格机制。并将解决手段锁定为煤电联动,而且,五大发电集团也曾多次上书乞求煤电联动重启。

煤电联动本质是让电价上浮

      煤电联动措施,是国家发改委为弥补煤价波动给电厂带来的损失,作为推动煤价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措施规定,以不少于六个月为一个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调整电价,其本质是让电价随煤价上浮。
       但根据历史经验,上调电价、限制煤价的调控手段不足以缓解火电企业的困境,在2005年、2006年和2008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四次启动煤电联动,但收效甚微。由于“煤电联动”政策的实施,倒逼电价逐年把煤价“顺出去”,导致电价政策在计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煤电联动”机制,实质上成了煤炭和电力轮番涨价的机制,成为消费者不断为之“兜底埋单”的机制。以至于自2009年以后,惮于调整电价的高度敏感性,煤电联动再也没有启动过。

第一次煤电联动在2005年的5月,当时电价上调了0.0252元。而随后,2005年11月份,虽然再次满足了联动条件,但却并未有所动作。2008年,又连续实施了第3次和第4次煤电价格联动。

电企此时应当自省,而不是“趁火打劫” Think again

      此前有媒体将各国电价与当地人均国民收入作了对比,目前中国的电价是发达国家的4.52倍,是美国的10倍。煤炭价格随市场供需关系上下浮动,而国内电价却“只上不下”,并且相对高昂的产品价格支撑下却依然连年“哭穷”,这只能说明一点,电力行业内部存在问题。

近年来,电力行业盲目扩建陷举债困境

      201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冶集团董事长经天亮“两会”进行分组讨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电价和煤价没有联动,并不是电企亏损的主因,之所以很多电企负债率高企,主要是因为近几年装机扩张建设太快,而煤电价格即使联动,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工程师朱发根博士对记者表示。“火电行业的问题不应该完全将原因归结为煤炭,如果只考虑煤炭上涨、人员工资上涨,火电厂并不会亏钱。”
      五大电力集团近几年为了快速扩张进行的高负债经营,实则在燃料成本之外,成为电力集团的另一紧箍咒。以大唐集团为例,根据其网站介绍,2006年底,装机容量、发电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02年底组建时全部“翻一番”,实现了“四年再造一个大唐”的目标。2009年装机容量一年实现了“三大跨越”,突破了1亿千瓦大关,比组建时新增7622.78万千瓦,是2002年底组建时的4.2倍,成为世界亿千瓦级特大型发电公司。

效率低下,成本失去控制

      劳动生产率、管理成本和经济技术指标等因素的制约,才是导致电力行业长期以来变动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国内发电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在劳动生产率、管理成本、经济技术指标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或多或少还遗留有计划经济时代作风的国内发电企业,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和供求规律认识不足。长期的高工资、高福利以及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经济效益在低水平徘徊。
       由于经济技术指标方面的落后,国内火电企业的供电耗煤率仍然偏高,全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供电煤耗率为334克/千瓦时,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8克/千瓦时,但仍然落后国际水平至少5年以上;此外,国内锅炉能耗效率也远低于国际水平,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
.................................................................................................................

“以亏损为名,行涨价之实”不得不防

      无论是热炒阶梯电价还是重提火电企业亏损,甚至打出节能减排、拉动消费和保障电力供应等旗号,本质上都是电力行业为了提高电价、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所作的铺垫。电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终端电价必须牢牢控制。销售电价一旦上调必然影响到各行各业,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将通胀预期推上风口浪尖,甚至将通货膨胀变为现实,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则会无可避免地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保障电力供应,原本属于电力行业分内的工作和必尽的义务,权利义务绝不可本末倒置,更不能允许电力行业为一己之利将保障电力供应的义务当成要挟有关部门进行涨价的砝码。

图为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的大唐珲春电厂二期扩建工程,目前该厂总装机容量86万千瓦 。

销售电价一旦上调必然影响到各行各业,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将通胀预期推上风口浪尖,甚至将通货膨胀变为现实,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则会无可避免地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

Conclusion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说过:垄断企业的成本是不可知的。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发电集团还可以海外购煤,但是国内的电力用户,却并没有根据电价高低和服务质量来选择供电企业的权利。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张鑫(微博链接) 邮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