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文物鉴定业原本就很混乱 Think Again

整个行业一直没有法律规范

       五位专家隔着玻璃,就可以给“文物”估价数十亿,文物鉴定界的无序程度可见一斑。曾有文物界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对文物收藏、鉴定方面,没有法律可依。国家既没有鉴定中心的资质规定,也没有专家的资质规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内最高的鉴定机构,但是主要是为涉案文物的价值提供司法依据,不对民间进行文物鉴定,遑论商业鉴定。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中,提到的委员义务包括不得在文物拍卖企业任职;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不得以本会委员名义开具鉴定证书;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无关的个人行为,须自行承担责任等。因为《管理规定》没有法律强制力,所以这些规定只能靠个人自律。而对于更多的不在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名单内的鉴定者,几乎没有其他可以约束的规定。应该说虽然史树青等人鉴定“金缕玉衣”可以定义为个人行为,但由于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史树青还是顶着委员的光环,有着隐性的价值。

从业人员:文物鉴定师都是灰色存在

      有报道称国内的文物鉴定才刚刚起步,文物鉴定师资质的认定尚无统一标准。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宁就曾表示,文物研究员是国家文物局认可的,是一级一级评选出来的,主要在博物馆或者研究院从事文物历史价值的考据、研究工作。而文物鉴定师的工作与市场联系紧密,他们的鉴定结果往往影响着一件文物的市场价格。中国的文物鉴定师都是自封的。鉴定师没有合法的身份、没有权威机构的考核、认证。就形成了鉴定师很多,有比较权威的鉴定师或者是职业道德比较好的鉴定师,也有滥竽充数、自我标榜的鉴定师。在这种情况下,文物的鉴定就出现了很大的风险。

默认行规:“专家”法眼说了算

      在文物鉴定工作中,以目鉴为主、科技仪器鉴定为辅,是一种主流的工作方法。前者作为一门经验科学,通过鉴定师观察器型、纹饰、胎、釉、彩、工艺等来判别真伪和价值。鉴定师经验丰富与否,鉴定状态下的精神、身体状况,本人是否受到利益和其他力量的控制,都将左右“人眼”鉴定的结果由于仪器鉴定是否科学的争议普遍存在,在现今的国内古玩鉴定界,科技鉴定只能作为辅助的手段存在,大师、权威的观点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件文物的价值大小,“主观”判断的风险便深植与其间。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图为汉代金缕玉衣。

文物鉴定行业管理很混乱,中国的文物鉴定师均为自封。

文物鉴定流程也是不清不楚 Think Again

文物鉴定程序流程有很大的随意性

       1986年颁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并未对文物鉴定的流程进行规范,而文物圈对于古董的鉴别则形成了自己的一条体系,其流程包括辨别文物真伪、判明文物年代、评定文物价值和等级几个方面。鉴定专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称,在鉴定“金缕玉衣”时,没有开柜,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杨伯达说,如果是鉴定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肯定不能光看,必须要“上手”,而那次,“玉衣”一直没从玻璃柜里拿出来,专家们也没要求开柜。

鉴定环节又很容易被金钱收买

       2010年12月1日起,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开始实施社会文物鉴定服务收费的新标准。按照新标准:对于委托方所需鉴定的收藏品,估价额在500元以内(含500元)的,每件收取30元;估价额在500元以上的,可根据估价额的大小,按不突破估价额的6%收取。在上海,鉴定机构普遍采用小件文物收取100元的鉴定费,大件的收取200元鉴定费。如果要为文物开具鉴定书,则需要另外花两三千元,但不论是民间机构还是官方组织都没有按照文物估价的百分比来收取鉴定费用的。如果按照文物估价的百分比来收取鉴定费用,理应等到其所依据的估价能够变换成为现实的市场价格才可以付款。但现在各类鉴定机构对文物的估价,绝大多数在市场上都是实现不了的价格。

即便文物鉴定有误,专家也无需担责

      随着民间收藏的日益火爆,各类鉴定机构随之增多,鉴定费用则是它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这些机构又是谁给他们文物鉴定的资质并允许他们收费的。一旦收费,就属于商业经营,监督的责任谁来承担。众所周知,文物鉴定承担着很大的经济风险,往往一件物品的错误估价将使持有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旦出现纠纷,法律上如何追责,并无明确界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偿鉴定机构之所以敢于承担风险不负责估价,很大程度上与文物投资者的扭曲心态有关,“一物暴富”的传说左右着许多人的投资心态,这种心态是市场混乱局面的根源,市场的风险也理应由其承担一部分。因此,在文物市场中,欺诈交易的恶果一般由消费者承担,鉴定者和卖家无需承担太大的风险,这是上百年来文物圈内的潜规则。

各地寻宝栏目火爆荧屏,受到文物收藏爱好者们的广泛欢迎。

中国的古董市场缺乏有效监管,赝品横行,极不规范。

一切皆因“传统行规”遗毒很深 Think Again

文物界的潜规则:买到赝品自认倒霉

      古玩行里的行规,基本上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很多都是几十年,上百年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在文物鉴定圈就有不成文的规定:由于“眼里”不行而买到赝品,往往购买者自认倒霉,称为“打眼”,所以一旦“打眼”,发现后货主会赶紧把货锁起来,不再给人看,怕被同行人当笑料说出去,有碍自己的名声。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规矩保证了中国文物交易圈上百年的正常运转,并且很多的规则仍在今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老规矩理应受到尊重。但过分迷信“大师”,往往与真品失之交臂。

面对现代文鉴市场,很多老规矩已经过时

      但在现行的市场体系下,老规矩成了不法之徒牟利的手段,2006年武汉某高校教师,在汉口一个摊位花3万元买了一幅著名画家周韶华的的中国画,但经专家鉴定,此画为复制品,价值仅为200多元。但卖画的摊主就表示,古玩市场有特有的行规,最主要的行规就是在古玩行业不打假、不三包(包退、包换、包赔),出售赝品不算骗人。我国《文物法》对于文物交易的规定过于宽泛,管理部门很多时候也是无可奈何。老行规遇到了新市场,很多时候不光需要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更需要的是从业者的反思和自律。

文物鉴定,要从专业的人专业的技术做起

      与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混乱局面形成对比的是国外的成熟与规范。在大英博物馆,每件藏品都有科技档案。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大都来自知名大学的历史,考古,艺术专业。专业训练严格,各种学术讨论会目不暇接。作风极其民主,没有大师,更不崇拜权威。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庞大的实验室,教授级别的科学家不下百人。但他们的实验室不对社会开放,更没有有偿鉴定一说。同样,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设总务部、学艺部和资料部开展管理、科学研究、教育普及工作。除馆内研究人员外,还聘请大学教授担任客座研究员,深入开展藏品的研究。

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大都来自知名大学的历史,考古,艺术专业,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作风严谨。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

Conclusion

文物鉴定业漏洞百出的行规给了金钱乘虚而入的机会,金钱让“大师”们的眼睛蒙上了灰尘,让整个文物行业蒙羞。
往期回顾 更多
50张图片1/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em:1:]  [em:2:]  [em:3:]  [em:4:]  [em:5:]  [em:6:]  [em:7:]  [em:8:]  [em:9:]  [em:10:]  [em:11:]  [em:12:]  [em:13:]  [em:14:]  [em:15:]  [em:16:]  [em:17:]  [em:18:]  [em:19:]  [em:20:]  [em:21:]  [em:22:]  [em:23:]  [em:24:]  [em:25:]  [em:26:]  [em:27:]  [em:28:]  [em:29:]  [em:30:]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张鑫(微博链接) 邮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