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拿着津贴的公务员们为何充满“不公平”感? Think again

公务员收入不能只看“名义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曾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进行过八次调整及改革。其中,距离现在最近的1999年、2001年(2次)和2003年,调整幅度均在15%以上,2003年全国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为15487元,平均1029.5元/月。2006年,由于《公务员法》正式生效,部分公务员按照标准薪酬做了调整。各地先后推行所谓“阳光工程”,即“阳光收入”、“阳光工资”。以经济相对发达北京为例,公务员的工资大致整顿为:科级干部3000元,处级干部5000元,司局级干部8000元,部长级干部10000元,因此也被称为“3581工程”。
       仅仅从这些所谓的“阳光”数字上看,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确实不算高。在全国10多个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处于中下位次。但这些数字并没包括一些政府部门给公务员发放的名目繁多的津贴补贴。公务员收入除了“名义收入”,还有说不清、弄不明的薪外收入。湖南省纪委研究室等部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公职人员薪外收入主要有二:名目繁多的奖金、五花八门的福利补贴;特点是名目多、发放滥、数额多,呈愈演愈烈之势。

这个“津贴”是个什么玩意?

       早在1993年公务员薪资制度改革时,为使收入分配适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国家层面就提出建立“地区津贴制度”,各地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制定自身的“津补贴”。由于国家并未出台统一政策,这些补贴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可说是“不上台面”的收入。复旦大学博士孙琳曾专门研究过中国的公务员薪酬问题,据其不完全统计,各地擅自发放的津贴补贴名目达到300多项。
       在2006年实行“阳光工资”改革后,各地开始清理合并公务员收入中得各类津贴补助,原先的“暗补”有些则变成了“明贴”。据了解,对于各地区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国家出台了一个范围,平均值不能低于年2.1万元,也不能高于4万元。

正是这些津贴让公务员“不满”

      虽然公务员享受津贴“名正言顺”,但由于津贴补贴改革是地方自费改革,地方财政承担了全部的压力。不同的地区的财政收入不同,补贴的金额也不尽相同。这在从国家出台的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就可以看的出,津贴的跨度从2.1万元到4万元,相差近一倍。根据2006年对补贴的第一轮规范的结果可以看出,即使有年均津贴补贴2.1万元这个最低调控线,很多财力弱的贫困地区也根本无法达到。
       此外,即便是在一个省内,补贴的金额也有不小的差距,根据中央对公务员津贴补贴标准的核算公式:省直机关津贴补贴标准=(省会城市平均标准+全省平均标准)/2,从这个公式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同为一个省内的公务员,补贴的标准并不相同,同省不同市县区之间津贴补贴相差最高可达几千元。

仅仅从这些所谓的“阳光”数字上看,公务员的工资水平确实不算高。

公务员收入稳定,引大批人报考。

治理滥发补贴也不是一个好的改革突破口 Think again

规范补贴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却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

      不可否认,治理公务员补贴起码在表面上有一个好的初衷,新一轮公务员工资改革“旨在消除公务员工资的地区差距、消除基层与省市级之间的差距”。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层面对于建立“地区津贴制度”的规定不够清晰、具体,治理失控的津贴前景并不乐观。
       早在2006年,全国就曾清理过公务员收入中得各类津贴补助,但效果并不理想,补贴乱象并未消除,反而让一些偷偷摸摸的补贴变的光明正大。在审计署2009年度抽查地56个中央部门中,发现5170张为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2010年6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审计报告时指出,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10.95亿元。在牟利方面,公务员们似乎有着天才般的“创新能力”,千方百计的“巧立名目”提高公务员收入,A津贴禁掉了,会造出个B补助;货币补贴禁掉了,还会有各种名目的实物补贴。

不补监督,治理补贴是舍本求末

      各地滥发公务员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基本是预算外资金,就是所谓的“小金库”,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年,全国预算外收入总量就已经与3.9万亿元的国家财政收入不相上下。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是预算外资金最主要的来源,占全部预算外资金的近70%。各种行政收费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安、建设、工商、房管、教育等部门。
       巨额的预算外收入的存在为公务员提供了灰色收入获取的可能性,而对预算外收入缺乏监督最终让来部门津贴补贴的泛滥成为现实,但遗憾的是,即便是对于那些审计出来的严重违法行为,公众极少见有相应的处罚结果,更少见谁主动出来担责。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整治?

治理补贴存在沦为单纯的“涨工资”可能性

      此次对公务员补贴的治理还有着成为单纯“涨工资”的担忧,“’消除地区差距‘的名义下给公务员涨工资?“”在改革的名目下让公务员得到实惠?“等种种质疑也获得了网民的力推。在公务员工资透明度低得事实面前,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名义上的”削峰填谷“的工资改革,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公务员的工资普涨。首先,我国公务员的薪酬具有极强的刚性。无论国家经济形势、财政状况如何,公务员的薪酬只升不降,似乎涨工资是公务员工资改革的全部内容。这合适吗?又怎能不引起民众的诟病呢?再者,公务员群体本身既是改革的执行者、政策的制定者,又是“被执行者”和“被改革者”,舍得不舍得下手?很值得怀疑。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却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在同样的情况下、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下,凭什么让公众相信“此次就能解决”?滥发津补贴现象很有可能依然会“无动于衷”。甚至最后工资上去了,补贴却没有降下来。

各地滥发公务员津贴补贴的资金来源,基本是预算外资金,就是所谓的“小金库”。

在审计署2009年度抽查地56个中央部门中,发现5170张为假发票,列支金额为1.42亿元。其中,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9784.14万元,主要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等。2010年6月23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审计报告时指出,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违规发放津贴补贴10.95亿元。。

对公平焦虑的不仅仅只有公务员 Think again

       CPI的每次上涨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焦虑的人群不仅仅只有公务员群体。就事实而言,无论是物价飞涨的外因,还是津贴泛福利化造成不公的内因,客观上公务员收入调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呼唤的公平的不仅只有公务员。
       由于滥发补贴,公务员们不满了,于是人社部已开始调研公务员津补贴情况了,并起草《公务员实施地区附加津补贴方案》为下一步公务员工资改革做准备。于是教授也在嚷嚷给公务员加薪是”公平的需求了“。但其他阶层的人呢?相对于公务员工资调整的迅速果断,涉及亿万劳动者权益的《工资条例》在”酝酿“了三年有余之后,再次难产跳票,原因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各部门难以达成一致。这不由得让人感慨,同样是中国的公民,这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相对于公务员工资调整的迅速果断,涉及亿万劳动者权益的《工资条例》在”酝酿“了三年有余之后,再次难产跳票。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

Conclusion

公务员获得的制度外收入通常是公共部门利用公共权力的“私有化”获取的。如此弊病,单纯的涨工资治津补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往期回顾
50张图片1/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em:1:]  [em:2:]  [em:3:]  [em:4:]  [em:5:]  [em:6:]  [em:7:]  [em:8:]  [em:9:]  [em:10:]  [em:11:]  [em:12:]  [em:13:]  [em:14:]  [em:15:]  [em:16:]  [em:17:]  [em:18:]  [em:19:]  [em:20:]  [em:21:]  [em:22:]  [em:23:]  [em:24:]  [em:25:]  [em:26:]  [em:27:]  [em:28:]  [em:29:]  [em:30:]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张鑫(微博链接) 邮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