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记者 王东亮
昨天,市社会办主任宋贵伦在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城市零距离》“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透露,居住证制度将很快实行,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当中。今年,本市将围绕“便民”这一目标,完成第二批1300多个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试点、500个社区“一刻钟服务圈”试点。
居住证制度正在加紧推进
户口随迁手续繁杂,暂住证一年一办十分麻烦,投亲老人不能享受市民待遇……昨天,很多市民通过热线电话将当下最关心的户籍改革和非户籍人口服务问题抛给宋贵伦。
“社会服务和管理要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城乡一体化,距离这个目标我们还有不少的差距。”宋贵伦听到市民的呼声,很有感触。他表示,石景山的新居民互助服务站模式将在全市推广,服务流动人口,解决随居家属工作、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并实现社区自治。
宋贵伦透露,本市将打破户籍、人群和地区的界限,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不靠户口本和暂住证来管理,而要对实有人口进行管理,让北京的新居民、新市民享受到首都社会建设的成果。”宋贵伦表示,对人口的管理,将逐步走出管户籍这个“窄胡同”,很快推广居住证制度。
但据了解,由于居住证制度涉及全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北京将在中央的领导下,结合北京的实际来加快推进。目前该工作正在研究当中。
对社会管理体制,宋贵伦说,目前北京市没有撤销街道办事处的打算。“作为特大城市,撤销街道让区县直接对着居委会不现实,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的服务和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街道办今后将转变角色,更多强化服务市民的职能。
2000社区可享60项公共服务
生活在社区,市民不仅需要有安全、整洁等基本保障,还需要健身、活动等公共服务。宋贵伦说,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年底可覆盖2000个社区,政府部门将为社区居民提供10类60项公共服务。
“目前,全市各个社区建设并不统一,政府部门在每个社区内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不尽相同,不少社区的公共服务项目缺胳膊少腿儿,有的缺体育设施,有的缺文化设施,有的缺卫生设施。”宋贵伦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统筹和协调。
市社会办发动全市社区力量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了大摸底,形成社区建设台账,统一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有计划地进行社区公共服务建设,避免出现扎堆和遗漏。
除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本市还推出了一刻钟服务圈的试点工作,让城市居民在步行15分钟之内能够买到菜、理上发、吃饱饭。据预计,今年全市有500个社区可以实现覆盖。但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场所有限,推广难度较大。目前本市有2772个城市社区,预计到2015年“一刻钟服务圈”会覆盖60%的社区,2020年将全城覆盖。
记者还了解到,基本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正在逐步向城乡结合部和老旧小区扩展。密云县在社区开展了半小时服务圈的工作,让生活在郊区的市民半小时之内享受基本的便民服务。今年本市启动老旧小区的整治改造,在旧楼改造的同时,会同步对服务设施进行改造,解决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难题”。
社工涨工资房山最先落实
市委市政府去年提出,社区工作者参照本区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同步同幅增长,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目前,房山已经率先落实,人均月收入涨了八百多元。由于各个区县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具体涨多少钱各区县也不一样。
市区两级政府今后将不断加大力度,按照政策不断提高社工待遇,改善社工生活,使这支队伍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让他们能安心工作,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宋贵伦说,社区岗位不是事业单位,社区工作者也没有事业编制,不能完全照搬事业单位的政策,我们只是在待遇上定了这个标准。其实,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尚未规范工资,事业单位的整体工资水平也偏低。相信随着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也会随之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