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联播):北京儿童医院是全国著名的儿科综合医院,70%的患者来自于全国其他省市。过去十年,他们的门诊量从120万人次翻到240万,患者翻了倍,医生还是500多人。北京儿童医院看病之难“难”在哪里?近日,本台走基层记者进行了调查。
北京儿童医院挂号大厅里,患儿家属为了拿到一个号,拥挤着、推搡着,彻夜的排队就是为了早上7点,挂号开始,也就是倒计时的开始,10分钟之内,神经、泌尿、内分泌等热门科室的号全部挂完。啼哭的孩子、焦急的家长,每天3万多人涌进来,连退休的都全体出动,全院也只有500多医生为他们服务。500对3万,人满为患成为北京儿童医院常态中的常态。
同期:北京市民 张军:每一个有孩子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治疗。但是专家就那么点,资源就这么一点,需要的那么多。
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 张建:开足全部的门诊,而且还要加班加点,尽可能多看病人,给他们带来一点点温暖,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医院所能做的,应该说我们是尽了我们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
儿童医院“看病难”,最难的是看专家、看专业科室,泌尿外科是儿童医院最难的科室之一。8名医生,每天要看一百来个门诊,还要照顾62个住院患者,还得完成至少5台手术,有时一个手术就得12个小时。像尿道下裂这样的手术,患病率高,每30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手术难度大,稍微有点失误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大部分基层医院都做不了、做不好,全国各地父母只好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涌到了这里。
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孙宁:可如果他们不做,那病人就更没人给他做,他看病就会更难。所以我们觉得一直在想,希望能有机会去做自愿者,去做义工,然后会推广这个手术。
北京儿童医院的患者70%来自外地。家长们知道儿童医院里都是医术高超的好大夫,大夫好是好,但不给好好瞧怎么办。儿童医院有一个“贾大夫B超”,很多慕名而来的家长都觉得,人家大夫名气这么大,看病时得有点表示。这么一来,贾大夫的大衣兜就遭殃了,不知道被扯烂了多少次。后来,他干脆把俩兜全给缝上了。
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副主任 贾立群:我缝上兜以后就很少,家长再往里塞红包,塞半天,塞不进去,然后我当然就拿着兜口,我说缝着呢。
贾大夫说,缝上兜后省下了很多推来推去的时间,能够多瞧上几个孩子。20多年来,他养成了从不吃午饭的习惯,每天从早七点一直干到晚七点。吃一口午饭也就10来分钟的时间。一天10分钟不算多,可20年下来,就是7000多个10分钟,这也意味着多看了7000多个孩子。为了每天多看两个孩子,儿童医院的很多医生都跟老贾一样,把午饭给省了。
这是儿童医院的输液室,大大小小的孩子哭成一片。面对这些还不懂怎么配合的小患者,面对细如发丝的血管,哪个护士也不敢保证一针扎准。
北京儿童医院护士:谁也不想给孩子增加痛苦,谁也不希望给孩子扎第二针。
为了让孩子少受罪、家长少揪心,儿童医院的护士们把国家标准从每十针可以有一针重扎,降低到了扎一百针只允许有两针重扎。为了练成这样的功夫,她们只能背地里相互对扎,既练习扎针,也反复体会被扎时针尖在皮下走动的感觉,千百次的感觉才能练成一针见血的功夫。
北京儿童医院护士:有的家长特别理解,他家长还会跟你说,别着急,慢慢扎,再来一针没事,也挺好的那种家长。
一间撒满阳光的诊室,一双苍老的手轻轻地扶摸着小宝宝的肚皮。中国小儿外科的创始人、从医60多年,张金哲院士是北京儿童医院的“镇院之宝”。院里的医生、护士,人人都尊敬这位老先生,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医术,更是因为他91岁了,还坚持每周出诊两天。患者进来,起身相迎;患者离开,再起身相送,这个小小的习惯,老先生60多年没改过。他说,每个患者挤到医院来的时候,心中都憋着一团焦急的火,医生要学会灭火而不是点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金哲:好几个人抱着孩子打车也打不着,坐公共汽车人挤,中间还堵车,好不容易挤进来了(医院),半天排上队,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个。
张院士说,医生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战友,和战友一起共同面对痛苦,面对病魔。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金哲:我上学的时候,念外科学,(教科书)上面写着,大标题写着,“先交朋友,后做手术”。医生的人生观是服务的人生观,是奉献的人生观。你要做一个医生、踏踏实实的医生你必须有这个修养。否则的话,你这一辈子,就净剩下烦恼了。
(视频编辑:王青涛 文字编辑:吴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