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成都军区驻滇某团运用驻地红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增强了教育实效。王启龙摄
新闻点睛
◢成都军区部队驻守的祖国大西南,是当年红军长征的主要途经地,红军在这片热土上转战里程最长、停留时间最久,召开的重要会议、进行的战役战斗最多,留下了极其丰厚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每一位亲历长征的红军将士,都是一部“活着的长征史”,一部撼人心魄、滋养灵魂,引领人们走向崇高的历史教科书。随着岁月流逝,健在的老红军越来越少,他们的传奇人生和革命故事弥足珍贵!
◢成都军区党委坚持把“挖掘长征历史,弘扬红军传统”作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直接捐资4300多万元,协调地方政府援建经费3.1亿余元,重点援建遵义市红军街、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等17个国家级红色景点;组织编写长征史料书籍和红色读物900多册,创作、摄制、排演《红色记忆》等一批红色文艺作品。
走近老红军,感受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2011年6月3日,四川省乐山军分区第一干休所内,老红军杨春於百岁寿辰庆祝活动在《十送红军》的优美乐曲中拉开帷幕。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生日庆典。成都军区副政委赵开增专程赶到乐山,给杨春於老人祝寿,并代表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政委田修思向老人赠送了慰问金。
“再过20多天,就是党的90岁生日了,我也给党唱首生日歌。”捧着大红“寿”字,杨春於饱含深情地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穿越历史,把老人带回了风云激荡的人生百年。
杨春於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双石乡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4月参加红军,因作战勇猛很快被编入徐向前的警卫排,曾给朱德总司令当过5年警卫员。杨老打了几十年仗,4次负伤,体内至今还留有敌人的一块弹片。
“尊重老红军就是尊重党和军队的历史,学习老红军就是传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关爱老红军就是关心党的事业和军区部队的建设,这是我们军区党委的共识。”据成都军区政治部领导介绍,战区内像杨春於这样高寿的老红军越来越少了,各级都在争分夺秒挖掘整理健在老红军的历史资料。
长征是一座令人高山仰止的丰碑,走近老红军就是走近崇高。每逢春节、建军节、重阳等节日,逐户登门走访慰问老红军、老干部,是成都军区党委首长和各部门领导坚持多年的传统。仅去年8月以来,成都军区领导带着机关工作组先后深入云、贵、川、渝、豫五省(市)86个干休所和昆明总医院、成都总医院,看望慰问69名老红军和281名老红军遗孀。
每位老红军都历经战火硝烟洗礼,经受了艰难困苦考验,是“活着的长征史”,是西南战区得天独厚的精神文化瑰宝。正如成都军区一位领导所说:“老红军本色不变,激情如火,每次走访他们,我们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撼,就像是一次精神长征。”
今年93岁高龄的童云,是为数不多的三过草地的红军女战士。“翻雪山过草地,我们把雪都走化了,把草地都走没了,也不知道尽头在哪里。但我深信,往前走一步就有希望,就是胜利。”童云讲述的长征故事,感动了一茬茬官兵。红军长征筚路蓝缕,为什么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如今社会发展进步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为什么有人却迷失了方向?一位走访慰问过多名老红军的成都军区领导告诉记者:“红军长征是一座高高矗立的碑,我们要寻找的答案都刻在上面。”
关爱老红军,担起传承血脉的责任和使命
走进老红军、贺龙元帅的外甥向轩家中,成都军区机关工作组成员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家里陈设简陋,除了一台液晶电视,几乎没有值钱的家什。
老红军生活如此简朴,出人意料。工作组成员告诉记者,很多老红军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但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谁,也没有向组织伸过手。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前辈,他们为共和国立下不朽功勋,却不居功自傲,继续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红军本色。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最有资格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成都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领导告诉记者,军区每年都要组织联合工作组深入全区干休所调研,主动上门为老红军、老干部排忧解难。仅2008年以来,他们就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设立专项医疗补助费、住房维修费、通信交通费,解决了老红军、老干部在生活、休养等方面的难题。
“老红军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我们要为奉献者奉献,竭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安享晚年。”成都军区党委怀着感恩的心,于2008年初启动“重阳工程”,要求工作人员用超越血缘关系的爱去关心老红军,用血浓于水的情去温暖老红军。
爱护老红军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照顾好老红军和老红军遗孀就是尊重党和军队的历史。汶川地震时,地处重灾区的绵阳军分区干休所全体官兵、职工,多次冒着余震危险冲进电梯大楼展开紧急救援,第一时间将全所300多位老干部安全转移到城外10公里远的安置点。96岁高龄的老红军王明章,被地震从床上震到了床下,其子女当时都不在家,士官左杰冒着余震,通过应急通道把体重90余公斤的王老从15楼背到安全区域,自己却因肌腱拉伤,站不起身来。
“老红军大多年事已高,有的子女还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孤独感,很想找人倾谈。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也是我们的职责和工作。”成都长寿桥干休所政委汪学堂为了解掌握每位老红军、老干部的情况,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挨家挨户走访,时间久了,老干部们都把汪学堂当亲儿子看。
学习老红军,挖掘保护“活着的长征史”
在遵义会议会址,长年可以看到一位身穿红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热情向游客宣扬长征精神的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在此担任了30多年义务讲解员的老红军李光,有人说他一辈子都在长征,是“长征路上走得最久的人”。
14岁参加红军的李光今年93岁高龄,曾给朱德、彭德怀当过勤务员,一生参加过数百次著名战役战斗。离休后,他把战斗岗位移到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会址,开始了人生的新长征,成为红色文化的播种者。他义务宣扬红军精神,多次为到此参观学习的成都军区高中级领导干部理论读书班学员解说自己亲历的长征,还捐款30多万元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
李光9年前就被确诊为患有胰腺癌,腰上随时都挂着管子,每周都要去医院接受治疗,可他仍乐观地生活着、奋斗着。2010年9月下旬,成都军区政委田修思重走长征路来到遵义,特意拜访了李光。老人拉着田修思的手说,希望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能够像基因一样代代传承。
“老红军是一部经典厚重的人生教科书,足够我们品读一生,激励我们投入新长征!”据成都军区政治部领导介绍,目前,全区健在的老红军已不足百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身体进入“两高(高龄、高发病)期”,记忆日渐衰退,蕴藏在他们身上的人生传奇和长征文化,是最真实、最鲜活、最珍贵的源头性史料,而这些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即将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
抢救“活着的长征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成都军区党委站在历史的高度,组织人员深入干休所挖掘红色资源,协助老红军收集整理史料,确保红军传统不失传。
成都警备区温江干休所老红军熊国军,身揣速效救心丸登台为部队官兵作传统报告,他走到哪里,医护人员就保障到哪里,工作人员就带着摄像机、录音设备跟到哪里。熊老的生动讲述为梳理那一段峥嵘岁月提供了清晰脉络。
云南省军区栗树头干休所老红军李登才离休后,将自己和身边老红军的长征故事编成小品、歌剧,他说:“我们都是快见马克思的人了,不能再为党和人民作贡献了,把自己那段红色记忆留在舞台上,也算是一个老党员所尽的绵薄之力。”
2011年9月28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牺牲在四川省若尔盖县班佑村的数百名红军战士,一座命名为《胜利曙光》的大型雕塑在班佑村隆重揭幕,为“红色文化之旅”立起新地标。《胜利曙光》是成都军区在川黔两地援建的又一处红色文化主题雕塑。截至目前,他们已捐资4300多万元,协调地方政府援建经费3.1亿余元,重点援建遵义市红军街、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等17个国家级红色景点,修缮和维护烈士陵园百余处,使这些场所成为全区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堂。
意犹未尽
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成 政
1月9日,成都军区政治部组织编著的长征文化系列丛书付梓,即将下发基层连以上单位。这套丛书真实记录了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重要战役战斗、诗词歌曲和标语口号等,是一部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文献。
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曾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请勿撕破我的翅膀!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特别是党史军史文化,是我党我军一以贯之的好传统、好作风。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不久,毛泽东同志就号召红军将士拿起笔来记录自己亲历的长征,为我们党和军队保存了意义非凡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向世界宣告的革命理想已经变为现实,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并将继续开花结果。今天,我们走进老红军的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存储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值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