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哨所基本上就是我的家了!”马军武很坦诚的说,“我们住着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平房,而且还有一个很宽敞的院子,生活条件比过去好的很多。”7月12日下午,中央媒体“兴边富民行动万里行”采访团记者来到桑德克哨所,第一次与他的男主人近距离接触。
他身穿一套绿色的军装,个头不高,但脸上充满着刚毅和坚忍。今年43岁,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待了近30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哨兵”要比他所说的年龄要大一些。
马军武告诉记者,兴边富民行动对他的生活影响很大。06年之前住的都是土胚房,当时的条件也特别艰苦。现在国家有了很多支援边疆的政策,连队里出钱盖上新房子,冬天屋里也有暖气,条件还可以。老房子就用作了鸡舍、羊圈,院子里还可以种点蔬菜。
随后记者询问哨兵具体的工作是不是很辛苦。“不是特别辛苦,就是顺着边境线往上走、或者往下走,主要是看看有没有出现羊群或者动物冲破了边界线,上游漂下的白桦树很容易阻塞河道对下游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也是要注意的。”马军武说的很自然,仿佛这种工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着这个岗位、这份工作,也在重复走着同一条路,每天,他和妻子张正美都带上吃的喝的沿着边境线往上、往下走7、8公里。马军武说,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要走多久,感觉走的差不多了才回家。
开春的时候冰雪融化,水位猛涨,那时也是工作最累的时候。忙着监测水位,及时做好报告,也害怕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有一次,大概是95年初春,水量很大,上游漂来的白桦树阻塞了泄洪道,我坐着皮艇去河里打捞白桦,当时不小心一下掉进了河里。当时情况也很危险,我从河里游出来还是要继续去做。”马军武说的很淡然,记者团成员也都被他的勇敢和执着所感动。
当问及有没有一个设备来远程查看边境线时,马军武带记者观看了他的监测设备。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监视器,桌面上有四个监测窗口,马军武告诉记者在边境线上特定的位置都会安装摄像头,可以相互调换来观看边境情况。“有了这设备工作也轻松了许多,有时候也爬到哨塔上拿着望远镜去看看情况,五分钟就可以爬上去,每天也不知道爬塔多少次,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检查边界线的工作,马军武还负责附近村庄50多户家庭的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农田灌溉时间难以错开的时候晚上也要去放水,灌溉结束后还得去把阀门关掉。每逢枯水期几乎每天都要去放水,这样才能保证村里职工的用水需求。
马军武说,“这些年来,夫妻哨所被报道了很多,我的生活也变化很大。每年总工会都会给我们这样相对贫困的家庭一些补助,去年一年就给我了三万多,虽然以前工资少点,但现在生活基本上不愁了。自己也种了一点地,菜种的不多,不够吃就去团部买点。”
桑德克哨所离农十师185团团部近15公里。马军武告诉记者,过去没有修公路的时候,路也不好走,那时候叫搓板路,每次去团部买面买菜骑着自行车都得一个多小时。现在情况好的很多,99年买了摩托车,路也修好了,每次去团部来回半个小时就可以了。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哨所的影响很大,住上了新房子,收入也增长了不少,交通也方便了许多。
“父母和兄弟姐妹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媳妇也陪我一块在这里住着。苦日子过惯了,也没什么了。”马军武说,儿子今年高考,至于去外地上大学、工作还是回到这里,他都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夫妻哨所的文字简介中,记者了解到马军武06年被评为优秀民兵,07年被评为农十师“十大骄傲人物”,10年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马军武,一个朴实的农民、哨兵,同时也是一个丈夫、父亲,在他的身上,有着军人的气魄,男人的气概,还有着丈夫的坚强,父亲的慈祥,而这种光环,令我们这些记者都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去褒奖。
在离开的路上,农十师统战部部长朱福才对记者说,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哨所旁边这条通往团部的路全部都会被积雪覆盖,有时候能达到一米多,出行也特别困难。兴边富民行动给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过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确实让他们吃了太多的苦。能在这里坚守了二十五年,他的精神感动而且也震撼了我。作者: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