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进新汶川 |
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走进新汶川 |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9日讯(记者 代朗) 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阿坝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倾心关注和广东省的倾力援助下,汶川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打好灾后恢复重建决战决胜之仗,并取得了重建发展的决定性胜利,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篇章。5月8日,全国网络媒体记者赴四川地震灾区看发展采访报道活动一行走进汶川,感受曾经满目疮痍的汶川在浴火重生中实现的精彩蜕变。
映秀镇的游客多不多?绵篪特色农家乐董老板的生意好不好?羌绣保护现在还面临什么困难?……记者们一路走来一路问,大家感受到的是汶川在恢复重建中始终把保障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的标准,创造性的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实现安居安全、发展产业、拓宽就业的综合功能。走进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汶川坚持把人人有房住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按照“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原则,以“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特色”为重建标准,从组织、引导、监督、服务等方面着力,从选址、资金、材料、工匠等难题入手,强力推进城乡住房建设,实现了从单纯住房重建向注重改善居住环境转变、从简单模仿风貌向注重地域建筑风格转变、从传统工匠建设向现代科学施工的转变。全县17953户农房重建、4487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建成,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房。
一间间漂亮而又浸润着当地文化符号的新房民居,连绵成片;一所所气派而又展示着民族历史渊源的现代化学校,布局科学;一栋栋现代而又功能齐全的医院诊所,遍布乡镇;一条条飞跨江河连通南北的桥梁公路,穿山越谷;一片片崭新精致而又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村镇园区,生机盎然。各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全面超过震前水平;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汶川人民过上了舒适而温馨的生活。
四年来,坚持“交通网络大突破、农业基础大改善、能源信息大发展”的思路,汶川借力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升级基础设施。映汶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川汶路、汶马路建设按计划推进,县、乡、村三级道路硬化率和通达率达到100%,建成农村客运站30个,城乡交通基础条件极大改善,为形成川西北高原交通枢纽中心奠定基础。51座受损电站恢复发电,输变电线路基本恢复运行。农村水网、电网、邮电、通信、广电等管网设施功能全面超越震前水平,水利设施基本恢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
公共设施是民众安居乐业的基础,围绕功能齐全、设施良好、环境优美的目标,汶川坚持把建设教育卫生、避灾避险场所、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放在优先位置。不仅使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和改善,而且使城乡居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整体跨越。通过重建学校、医院、敬老院、文化中心、村民活动中心、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完善了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现代生活设施,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汶川县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跨越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尤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极大提升。
如今的汶川,以县城为中心,以水磨、映秀、绵虒为区域中心的城镇格局已初步形成,11个特色魅力乡镇彰显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休闲广场、健身场所、主题公园等公共设施全面建成,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县13个特色魅力乡镇、20个精品旅游村寨、91个幸福美丽家园基本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县阶段目标顺利通过验收,村庄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三打破、三提高”、“四注重、四提升”为标准,科学布局村庄,优化民居设计,农户“五改三建三清两调”有序推进,全县的村基本建成“一中心、五畅通、九配套”基础设施。
安居还需乐业,汶川县委、县政府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依托资源优势,以完善功能、提升能力、优化结构为主线,坚持把灾后重建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实施“稳一转二进三”产业发展战略,使产业发展得到了再生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