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图文 >

创新,冲刺世界前沿——时代先锋: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助推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纪实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5日 15: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风起云涌,一场军事演习正在紧锣密鼓地举行。

  大雨不期而至。号令刚下达,指挥系统就阻塞了。由于不能互联互通,指挥员只好冒雨站在两台指挥车中间,用手势和喊话来实施指挥。叹息声与危机感,伴随着电闪雷鸣,强烈地冲击着演习官兵。

  有一个观摩者更是如坐针毡!他就是王建新——带领科技工作者前来调研的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所长。

  不久前,官兵们从电视画面中,目睹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样式:信息化战争。

  我们到底怎么样?人们拭目以待。

  “要么赶上去,要么被消灭!”由愧疚、危机和责任意识汇聚而成的使命之火,点燃了一个群体的炽热奋斗。这一干就是20年!这一干结出累累硕果!仅“十五”以来,以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为代表的200多项科研成果从这里输送到战斗力建设第一线,并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大奖。

  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项目的总师和代表,王建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千里之外的信息化研究所里,掌声伴着热泪。在电视机前守望着这一刻的科学家们深感骄傲: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最高褒奖!

  突破,啃下最硬的骨头

  信息化战争是基于先进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战争。一体化指挥、控制、通信平台,是军队信息化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

  20年前,我军装备体系基本上徘徊于机械化、半机械化之间。仅有的通信系统,还比较落后。许多单位迫不及待要搞信息化建设,却陷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造成的分散之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那只是一个梦!

  世纪之交,该所接受了攻破这一核心难题的重任。

  调研回来,专家们用“一个刺猬”来形容面临的难题。各军兵种独立建成的指挥信息系统,多达数百种!它们技术体制各不相同,彼此无法互联互通,整合起来异常困难。

  “老虎吃天,无法下口。但天大的难题也得吃下去、消化掉!”一向习惯逻辑思维的科学家们,此刻却满是激情与意志。

  科研,从走入实践开始。深入上百个单位展开调研,记录技术参数笔记100多万字,撰写论证报告850多万字,构建数千种软件的技术模型,对每个模型进行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测试……经过调研论证,一份打造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报告,呈送到军委、总部。

  不久,建设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命令下达了。一开始,人们感受到的是千钧重压。一个研究所,能不能担得起这副重任?早已瞄准未来的王建新对大家说:这件事关系全局,干成了是大功,干不成就是大过!我们必须以钢一般的意志、铁一般的决心,杀出一条血路来!

  层层分析、研究,层层评估、动员,层层分解责任,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

  科研大楼犹如大战将临的指挥部,电话声不绝于耳。将要退休的老专家也像年轻人一样,办起事来一路小跑。各研究室支起了行军床,困倦时躺在上面休息一下,成为最奢侈的享受。

  一次,系统联试取得成功,总部领导叫大家合影留念。可就是叫不齐合影的专家们。走进联试大厅一看,很多人都已经在沙发、桌椅上呼呼大睡,怎么叫也叫不起来……他们实在是太累了。

  研发和建设一个涉及诸军兵种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是一个重大系统工程。该所担负的是牵头与总揽任务。与他们一样艰苦奋战的,还有全军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个单位8000名科研人员。

  “什么是牵头?最关键的是在创新、拼搏、打赢上,能带头、带好头!”不止一个科学家这样告诉记者。

  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反复,穿越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险峰,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演练检验,数以千计的“断层”、“孤岛”实现了巧妙集成,原本阻塞的“血脉”终于被打通,我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手段从无到有,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攀登,抢占科技制高点

  “国外有现成技术,买来就用岂不更好?”在进行第一代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时,鉴于技术储备缺乏,信息化研究所试图“走捷径”。

  与国外某公司一谈,对方出价了:先拿1亿美金来,再谈合作!这对于全年科研总经费还不足100万元人民币的信息化研究所来说,无异于是个天价。而这个“天价”的背后,隐含的是另一种现实:你们想得到这样的技术?办不到!

  被深深刺痛的科学家们立下壮志:“坚持自主创新,攀上高新技术的塔尖!”

  “软件无线电”技术被称为无线通信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解决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当时,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刚刚将其列入研制发展计划。

  留法归来的年轻博士于全毅然地站在了这条跑道上。他的身后则是一支由2名博士、5名硕士组成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在大洋彼岸,一支拥有雄厚资金、150多名专家加盟、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和实验室做后盾的研制队伍,也站在了这条起跑线上。

  这是一场抢占科技和发展制高点的“登山赛”。几年后,国内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诞生。一群年轻的中国人成了本领域“领跑者”。为牢牢把握信息化命脉,于全等专家们又经过几年奋战,主持完成了我军特色的某新型通信网,使我军通信手段再次发生质的飞跃,走在世界的前列。

  对该所科技人员来说,技术的难度就是创新的高度,攻关的靶标永远瞄准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信息安全防护是指挥信息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系统管不管用、各级敢不敢用。起初,该所研制出一套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经过多次演练,本以为该系统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一次演习中,导演部悄悄安排技术人员从指挥所内部植入一种新型病毒,导致整个系统全线瘫痪。为达到“顶级防护、万无一失”的要求,他们下决心突破内部防护这个重大难题,创造性地构筑了从外到内的纵深防御体系。

  这个体系,就像给指挥信息系统加装了鹰眼、安置了门禁、穿上了盔甲,有效提升了指挥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在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中,经受住了高强度的内外攻击考验。

  地下通信隐蔽性好、抗毁性强,在战争中具有特殊军事价值。该所资深通信专家司徒梦天为了攻克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带领科研团队潜心钻研,刻苦攻关,一干就是30多年,终于成功研制了“地下通信系统”,荣立一等功。

  不停顿的创新,不停顿的超越。战术互联网、数据链等创新成果产生了;一大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获得突破!

  竞争,起爆“千里马”潜力

  信息化研究所人才济济,是个“千里马”云集的地方。怎样让每一匹“千里马”都能尽情奔腾?“打破论资排辈的旧模式,建立鼓励竞争的新机制!”深知信息化科研事业是一场创造力竞赛的研究所党委,定下了这样的决心。

  几番调研、多方借鉴之后,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院士后备人选培养长远规划公布了;对研究室领导进行综合考评、竞争上岗,对课题组负责人实行AB角竞争管理;对高职技术干部严格执行不低于10%的末位淘汰制产生了巨大鞭策力;设立的所长基金、创新基金和特殊贡献奖,与分类分级绩效考评标准一道,在“平静的水面”激起“兴奋的浪花”……

  人才能不能担重任、打硬仗,实践是磨刀石。所党委特别注重让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加速成长,专门规定,每年60%的重大科研项目由35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课题负责人,让他们有责有权,在科研一线挑大梁、打头阵,做到“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一批骨干,取得一项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某中心主任杨林,本、硕、博读的分别是仪器仪表、自动化和雷达三个专业,跨专业、跨学科研究能力非常突出,30岁就担任某项目负责人,34岁被任命为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分系统总师,成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863”专家。

  某中心主任刘东红,刚参加科研工作时,对军事指挥还是个外行,与作战部门的同志研讨军事需求,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听者却是一头雾水,所里科学的机制使她在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得到充分锻炼,现在已经成为指技合一的专家型人才,被大家誉为“军中穆桂英”。她带领的研究中心是一支以善打大仗、硬仗著称的科研劲旅,4人荣立二等功,15人荣立三等功,2010年获得总参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

  这些年,该所还先后派出170多批次技术干部,参加重大演训活动、中外联演、亚丁湾护航等军事行动,既保障了重大任务的完成,又提高了科研攻关的实际能力。

  院士、专家和科研骨干往往是人才群体中的“酵母”。所里通过开展传帮带竞赛、缔结“酵母”型内部关系,创造便利条件“以才生才、以才育才”。

  戴浩院士是我军某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体化信息系统总师。这些年来,他把培养年轻科研骨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重大课题攻关中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传帮带。

  尹浩研究员作为数据链项目总师,曾主持完成新型军事通信系统等20多个科研项目,2008年他获“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他将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所“人才奖励基金”,鼓励年轻人成长成才。

  目前,全所拥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5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组成的顶尖人才方阵,形成了一线过得硬、二线接得上、三线有储备的可喜局面。2011年,该所还被评为“全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

  拼搏,把打赢当做信仰

  “一切为打赢”,在信息化研究所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某中心主任唐宏,被大家称作“拼命三郎”。为了在45天时间内研制出一套边海防指挥信息系统原型,他和战友们白天黑夜连轴转,一拼就是40天!直到实在撑不住了,晕倒在研讨现场。医生要求他住院检查,每天至少休息10小时。但唐宏哪里能停得下来,拿几盒药回到所里,每天服用一大把阿司匹林,又继续战斗,硬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你不要命了吗?图什么?!”有人这样问。“就图不让我军吃败仗、能打赢!否则国家要我们这帮人干什么!”“拼命三郎”这样回答。

  初宁,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牵头研制攻关的是“多维态势显示”技术。在他的团队中,上有老、下有小。几名资深老专家自愿打下手,一群中青年科研骨干承担着攻坚重任。采访初宁时,他的感受发人深思:“他们不是在服从我,而是在服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

  作为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项目总师的王建新一向苛求技术完美,所里不少人背后叫他“倔死牛”。在他看来,战争不等人,时间如战鼓,信息化建设必须只争朝夕。

  所以,他总会不分上班下班、节日假日地安排新的任务,总会对已经成型的汇报和方案横挑鼻子竖挑眼,总会深入到部队的一线单位搞调研,而且说走就走。几乎所有技术骨干都跟王建新跑过部队。大江南北的营区,大大小小的演习,太阳底下、坑道深处、雷达站里,直跑得又黑又瘦,脱一层皮,大家对他又敬又怕。

  王建新的妻子刘平平也有一怕:怕老王带课题组成员晚上一起到家里研究问题。每到那时,家里抽烟的人多了,受不了烟草味的刘平平就会被“熏”出家门,到大街上转悠。到了冬天,手脚冻得发麻。邻居看见了,心疼地请她到家里暖和暖和,可刘平平不忍心打搅人家孩子睡觉,坚持回到楼道里等待。每次疲惫地回到家里,王建新总是忙不迭地道歉!

  刘平平不无怨气地对王建新说:“天天等你回家、盼你回家,可又怕你带着工作回家!”

  王建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怕,我也怕。我是怕搞出的东西不管用,到了战场上打不赢啊!”听了这话,再多的委屈和烦恼,也都化解了。这样的话传开,大家在敬畏中又多了一份理解:生当其时,军装在身,为了打赢,这不都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吗?用我们这些人的拼搏、奋斗,换取一个个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的胜利,难道不值得吗?!

  为信仰而奋斗,总会付出牺牲。而满含激情的慷慨牺牲,在这个研究所的科学家群体中表现得更深沉、更普遍!

责任编辑:张晓涛

热词:

  • 信息化战争
  • 战术互联网
  • 时代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