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中国图文 >

搬迁扶贫啃“硬骨头”(走基层·一线见闻)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30日 08: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穿隧道,过大桥,车子钻向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已是深夜,人还没到黔江,已获第一印象:到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

  这也是制约黔江发展的最大瓶颈。黔江不大,50多万人口,却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到2010年底还有80个贫困村、5.7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37%和农业人口的13.6%。

  绝对数量不算多,但黔江78%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很多散居半径在2公里以上。这些贫困群众,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发展致富无门路,是黔江实现共同富裕最薄弱的环节。“要让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移民搬迁开发式扶贫是最好的现实选择。”黔江区区长吴忠说。

  “父母还住在山上,等他们想通了,接下来一起住。”

  来到石会镇中元村,大片的巴渝风貌民居赏心悦目。水泥路通村连组,自来水进村入户,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代办各种事务,卫生室、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文卫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现在什么都方便,过去想都不敢想。”黄冬是中元村六组的,原先住在海拔1200多米的山上,种苞谷和豆子艰难维生。去年,黄冬搬进了两层楼,一层四小间。“房价总共10万元,扶贫搬迁加上风貌改造,政府共补贴了2.8万元。”

  “你家这么穷,为什么建这么大的房子?”

  “父母还住在山上,等他们想通了,接下来一起住。下山后,来钱门道多了,借的房款不愁还不上。”

  村支书费远中说,扶贫搬迁规划、项目、监督、管护都是群众说了算。“现在还住在山上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特困户。”沿着他所指的方向,记者远远看到,山腰上还有一些没搬下来的农户。

  “搬迁扶贫在坚持群众自愿、群众主导的同时,因地制宜。”扶贫办主任杜勇介绍说。

  沙坝乡万庆村村口公路两侧,新建了不少房子。那是万庆村的移民新村。建设村的张孝文现在就把家安在这里。建设村就在公路对面的山腰上。“野猪把庄稼拱得稀巴烂,有时收成还没种子多。好不容易养几头猪,还得四个壮劳力抬下来卖,扣掉人工费和饲养成本,净利润只剩下一条猪腿”。张孝文第一批搬下山。看到搬下来的邻里都过得不错,山上117户村民全部搬了下来,建设村整村并入了万庆村。

  而从小南海镇新建村背阴胎山上搬下来的农民,背靠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这个旅游资源和良好生态,大多数建起了土家族吊脚楼,走上了乡村旅游致富路。

  “搬迁户都已脱贫,而且日子越过越好。”

  搬下来只是第一步。黔江区在搬迁扶贫进程中,从一开始就着眼长远,统筹考虑,让贫困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新建村山清水秀好风光。每年都有大批城里人来消夏避暑,长住1个月以上的客人去年就有300多人。友余客栈的老板庞友余搬下来后建了一栋吊脚楼,去年旅游接待收入近6万元。

  为支持当地旅游扶贫,除了搬迁补助,政府还对每家客栈补贴18000元。村主任张国江说,村里从2009年开始搞乡村旅游,从背阴胎搬下来的22户群众有15户开起了农家乐,去年户均收入2万多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3800元增加到2010年的4800元。“下一步,我们准备把乌鸡坪山上81户农户也逐步搬下来发展。”

  新建村逐步往乡村旅游专业村发展,而中元村农民增收的门路更加多元化。在中福蛋鸡养殖场的带动下,村里200户农户养蛋鸡。现在村里日产鸡蛋10万枚。石会镇镇委书记张莉介绍说,现在黔江区农村中小学学生蛋奶营养工程95%的蛋源来自中元村。

  除了蛋鸡产业,中元村还成立了醉美知音乡村旅游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建起了羽人山欢乐农场,部分村民搞起了旅游接待。村民何洪书把家里的四间屋子改造成了客房,前两天村里刚举办了一场钓鱼锦标赛,两天时间老何接待了7个客人,收入735元。

  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村里的木耳产业已起步。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中元村去年整村脱贫。“所有的搬迁户都已脱贫,而且日子越过越好。” 村支书费远中说。

  “不光帮我出了开小卖部的点子,还帮我协调贷款,解决了启动资金难题。”

  从2004年到2010年,黔江区已对3100余户1.2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目前绝大多数顺利脱贫。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接下来5年全区计划搬迁扶贫3万人。“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搬迁扶贫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子,更重的任务还在后头。”杜勇说。

  但吴忠对此很有信心。他说,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创新,能有效克服传统扶贫手段投入不足等老大难问题,让贫困群众尽快共同富裕。

  作为重庆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个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正在黔江如火如荼推进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让搬迁农户稳定增收底气十足。工程通过 “一对一”的增收结对帮扶,力争到2012年,使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纯收入在2009年的基础上户均增加1万元。截至9月底,黔江已有5.9万农户提前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占全区所有农户的66%。

  沙坝乡万庆村的张孝明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张家门口贴了一张到户明白卡,上面清楚地写着乡财政所的程弢联系帮扶老张。去年,老张开了个小卖部。“他不光帮我出点子,还协调贷款,帮我解决了启动资金难题。”今年老张准备扩大小卖部规模。

  采访老张时,他正忙着给儿子张罗婚礼,一脸幸福的笑容。谈起搬迁扶贫给自家带来的变化,老张笑得更灿烂了:“生产生活条件好了很多,最大的变化还是日子过得更有奔头了,心情也更舒畅了!”

热词:

  • 农户
  • 硬骨头
  • 张国江
  • 中元村
  • 乡村旅游
  • 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