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警方向记者介绍,受利益丰厚等因素影响,制售假酒犯罪已向分工明确、多地协作的团伙发展,并且已形成了一条有序合作的利益链。
![]() |
假酒产业链调查 |
公安部经侦局副局长 高峰:在全国若干地区,形成了制假的区域,重点区域,比如说有些地方是以制假酒,为主要行业,有些地方,以印制假包材为主要行业,有些行业例如物流行业,为他们的这个假冒伪劣的转移输送提供了便利,甚至有的展会,为假冒伪劣分子互相之间传递制假信息。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局面的形成从根本上说,就是利益的诱惑。那么具体成本到底是多少呢。
叶光,26年职业打假酒经历,1985年已经是重庆酒类专卖局检查员,公益反假酒人士。这是叶光绘制的,各种不同种类假酒成本利润对比图。可以看出假酒的利润率最高可以达到2000%。今年4月份,重庆查获一起价值220多万元的假茅台酒案,其制造的售价1800多元的假茅台酒,内部实际灌装酒价值不到十元。而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假酒的发展形势也异常迅速。
公益反假酒人士 叶光:目前市场上的假酒分为三大类,一个就是高仿真,一个中仿,还有是低仿。高仿真呢主要是集中在五粮液和茅台酒这一类酒上,它的外包装和内在质量啊,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非一般专业人员是无法鉴别;中仿酒呢,主要是用一些低端的劣质酒,与名酒,与好酒啊,就是质量相去甚远。但是它对人体呢,没多大伤害;劣质酒(低仿酒)呢,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是工业酒精勾兑,对人体有极大的伤害。
叶光告诉记者,近些年来的假酒与过去的假酒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仿真度极高,难以辨认。
公益反假酒人士 叶光:咱们以茅台酒厂为例,茅台酒厂在它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三个方法,一个就是肉眼识别,再一个就是识别器来识别,再一个就是用检测仪来识别特殊的暗记。从我这十几年的打假经验来看的话,就是高仿酒,它的这个外包装和内包装,和酒质的质量啊,口感啊,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作为一般消费者是很难鉴别。包括我们茅台酒厂生产工人,非茅台酒厂的技术人员,是不能识别的,只能通过技术人员掌握的特殊的、不对外公布的一些暗记和标识来加以识别,加以识别,辨别。这种酒呢,不局限在茅台酒身上,其它的名酒,也几乎遇到同样的情况。
专家指出,高仿假酒的危害主要在经济利益方面,而低仿酒的危害则不止于此。而且,高仿低仿指的是仿真程度,与酒的高档低档没有关系。 医学专家指出,低仿假酒的危害堪比毒药,事实上近些年致人死亡的假酒案中,涉案假酒多为低仿。
中国毒理学会委员 何日辉:假酒危害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含有大量的甲醇,而甲醇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以口服40%的甲醇为例,一般来说一次性口服5毫升, 就可以导致一个严重的中毒; 10毫升呢就可以导致失明;而30毫升就可以导致死亡。那么甲醇的毒性呢主要是由于它本身以及它代谢产物甲酸或者甲酸盐所导致的。主要损害的人体的器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神经系统。表现为轻度的中毒时候,可以出现眼球的疼痛啊、畏光、复视等等。那么严重的时候呢,视力可以急剧下降,甚至造成这个患者持久性的双目失明。而中度的中毒者呢他往往会出现一个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这些症状。重度的话他可以出现癫痫抽搐、休克,最后严重的话可以因为呼吸和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专家告诉记者,甲醇中毒后不仅仅影响到身体,对人的精神方面也会出现危害。
中国毒理学会委员 何日辉:中毒以后,患者可以出现一些幻听幻视一些幻觉,意识水平也会明显下降,比如出现意识模糊、谵妄,严重者可以出现昏迷,完全丧失这个意识。而这个患者被抢救回来以后,他们这个认知和记忆的功能往往也会受到一个伤害。另外从心理方面上来看呢,这种突发性的严重的中毒事件,对这个患者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创伤,可以导致他们出现一些急性的应激障碍,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情绪极度不稳定,比如恐惧、抑郁等等,也会出现失眠,当然严重的话,在后期可以出现我们说的创伤后的应激障碍,表现一个回避中毒的这个经历、常常也会做噩梦、易激惹等表现。
虽然假酒防范难,危害大,造假分子获利多,但按目前我国刑法规定,制假犯罪的单项刑事处罚,最高只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和制假犯罪所带来的巨额利益相比,犯罪成本较低,所以犯罪复发率较高。
警方表示,对各类侵权制假犯罪,即使是持续开展纵深打击和高压态势,彻底根除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有力的措施。
公安部经侦局副局长 高峰:我们也向有关部门建议,加大法律惩处的力度,增加法律的威慑力,重判重处此类犯罪分子,使他们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以遏制这类犯罪再次发生的这种概率。
根据统计,2010年1-11月,全国白酒产量为791.6万吨,同比增长26.87%,总产值超过2346.52亿元,同比增长33.81%,就在我国白酒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假酒的产销规模也在随之不断扩大,并且已经逐渐出现了产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成套生产的假酒包装,精心勾兑的假冒白酒,专门的假酒运送渠道,严密的假酒销售网络,构成了假酒生产的隐秘链条,专业产业链条下生产出来的假酒,不仅对于消费者来说迷惑性更强、危害更大,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好,感谢收看《每周质量报告》,下周同一时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