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就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话题,我们现在马上连线本台特约评论员杨禹先生。
主持人:实际上,文化领域这些年一直都在进行着改革的实践,那在过去8年以来,给您印象最深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是什么?还有,在您看来,这项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杨禹:党的16大以来的这8年多,其实我们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我们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参与者,也是这项改革初步成果的拥有者和享受者,那么过去这几年给我印象最深的实践是,我们在这项改革的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了我们既需要建设一个充分的带有公益性的事业,同时,又要探索建立一个最彻底的市场性,就是带有一个经营性质的文化产业,这两个努力,我们齐头并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举个例子来说,我接触过的中央芭蕾舞团,在不久以前,他们刚刚去爱丁堡的国际艺术节上做了演出,去德国,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芭蕾舞,最挑剔的观众的舞台上做了演出。这是商业性的演出,但是,在做这两个演出之前,他们曾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我们国内城市,近16所大学,为我们的学生们做公益性的演出。
再举个例子,很多观众都很熟悉的国家大剧院,他们一方面在这几年,不断的提高自己在商业演出的门槛,世界级的艺术家们才能到这里演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降低面对普通观众的门槛,哪怕是路过的游客,花上二三十块钱,都可以买张票,进去看一看相关的演出,我想,这就是两个方面的努力所共同体现出来的成果。再一个,我们的文化发展,面对的是和电视机前观众非常熟悉的经济发展的同体竞争,我们的经济当中,正在转型升级,我们希望不仅能够为全世界生产玩具,生产鞋子、帽子,我们还能生产高水平的汽车、飞机。那么我们的文化同样,不仅要出口高水平的电视机,还要出口高水平电视机里的内容,出口文化的产品。那么我们的经济领域,在全球产业链条里的分工中从过去的中低端逐渐到中高端努力。我们的文化产业一样,过去我们相对在文化产业的低端,今后我们也要向高端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我们政府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基本建设。在文化领域同样,我们要提供政府主导的基本的公益性的文化的基本服务,我想,当我们用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勇气去进行文化改革发展的时候,这些难题会一一得到破解。
主持人:刚才您也看到六中全会已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那在您看来,怎样把全会提出的任务如期的完成呢?
杨禹:我想以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将会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我们面对的文化、改革、发展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个难题的解决很难一蹴而就,我们的文化改革发展,其实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韧劲。比如说当我们要由政府来提供公共服务,我们会发现,我们还缺少很多很好的机制。比如像,贵州布依族的县里面,他们做的一个探索,他们用政府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来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那么,我们推向市场时也会发现,市场不会先天的、自动的把你所需要的都带给你,市场也许会让你首先意识到了你缺少了什么,比如说中央芭蕾舞团,他们不缺好的芭蕾舞演员,但是他们缺少运转的资金,他们还会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比如说北京人艺,他们也不缺少好演员、好的导演,但是他们缺少好的剧本,这是他们面对的问题。他们需要用市场的方法,来调动更多的优秀的创作者来帮助他们创造剧本,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想,我们要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六中全会对接下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做了充分的顶层设计,那么最终,文化体制改革还是要一线的实践者从创造每一个剧目完成每一项具体的公共服务去入手。我想,从顶层设计到群众的首创精神能够充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能够尽快实现了。
相关报道:
(编辑:王青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