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主持人:
你说到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共识和理解,我也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跟一个日本朋友一块吃饭,我问他一个问题,我说:你怎么看待中国的崛起?当时他没有直接回答我,他给我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就好比有两家人住在一起,一家人只有1个儿子,还有一家人养了13个儿子,那么随着岁月的推移,这13个孩子是渐渐地长大,一个比一个强壮,一个比一个威猛,一个比一个虎背熊腰。他说,那只有1个儿子的那家人他能不感到担心吗?这话可能说得不全面,但是可能也能够代表一部分外国人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心态。那么在更多人的眼里,在更多国家的眼里,对于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什么样的心态?对于这份白皮书又有一些什么样的说法?我们现在马上来连线本台驻华盛顿的记者高琦,高琦你好。
华盛顿 本台记者 高琦:
你好 劳春燕。
劳春燕:
高琦,对于咱们国家发表了这份《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华盛顿有一些什么样的反应?媒体有一些什么样的评价?
高琦:
美国华文媒体在9月6日纷纷大篇幅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主流华文媒体《侨报》是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显著的标题并以特别报道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白皮书的内容,从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对白皮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世界日报》也是在新闻版首页以“中国强调核心利益”为题,非常详尽地介绍了白皮书的主要内容。美国英文媒体方面,因为前天正直美国的劳工节,奥巴马刚刚针对低迷的就业发表了讲话。此外,“9.11”恐怖袭击即将迎来十周年的纪念,所以媒体暂时的注意力还都集中在美国国内。
主持人:
你也给我们说说这段时间或者说这些年,特别是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是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都赶超了日本。包括中国还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美国人对中国有一些什么样的认识?
高琦:
还是接上一个问题来说,尽管美国的主流英文媒体暂时还没有就《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做出非常具体的反应,但对于中国却是保持了持续的一种关注。最近对于中国最紧密的关注还是经济,比如9月1日到9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了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时代周刊》就发表了相关的报道,比如说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想投资中国吗?要不去边疆试试?”又比如说,前不久的债务危机,还有美国信用评级被降低,这一系列热点经济事件中,对于中国这一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持有者的态度就有连不少连续的报道。一方面作为一个媒体来说,一个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大国,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事实已经由不得你不关注,所以从媒体到民间对于中国的关注,其实是呈现一种越来越常态化的趋势。举一个我自己深有感触民间的例子,其实相对于中国人,美国人是不怎么关心新闻的,但是当你在出租车上偶尔跟司机攀谈的时候,他们听到“中国”两个字会表现得特别地感兴趣,他会问你,像中国街头都开什么车这样的问题,而一些人又会对中国未来潜在的国际影响力产生一种丰富的联想,当然主要是和美国里作比较。另一方面,在政治、军事方面,近期来看美国政界还有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态度非常微妙。美国国防部24日发表的《中国2011年的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尽管强调是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这样的中国,但是同时也指出,对中国现代化军队可能会被用来增加中国获取外交优势,或有利于其解决争端能力表示担忧,所以说这样一种态度其实是非常暧昧的,但是很多多元化的声音也是同时并存的。
主持人:
由不得你不关注,但是另一方面中国还是很遥远,仍然会存在误读、存在不理解这样的情况,非常感谢高琦发自华盛顿的报道。谢谢。
大家可能也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崛起西方国家会对我们有那么多担忧呢?这里边其实还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西方存在几百年的权力政治的逻辑,就是“国强必霸”。
解说: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孟祥青:
国强必霸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当中,它其实是现实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结论。一个国家在强大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必然会争夺霸权,它有了霸权才有了更大的利益,而这个过程又常常伴随着冲突甚至战争。它也是根据欧美在五百年历史上这样一个所谓的规律和经验得出来的。
解说:
根据这个理论,强国崛起与战争总是相连。英国正是在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又战胜了海上“马车夫”荷兰,从而走向霸权,并且以海权优势在19世纪、20世纪建立起了所谓的全球殖民体系,与之类似,普鲁士的崛起伴随的是德意志民族战争,日本的国力上升中也有日俄战争的发生,而美苏争霸格局的出现也不例外。
孟祥青:
当年苏联的崛起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伴随着二战期间的卫国战争,美国的崛起是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
解说:
正是根据这样的经验总结,“国强必霸”的理论颇为流行,但近代史上的西方经验如今是否适用呢?
孟祥青:
其实“国强必霸”这个理论,在当今世界就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全球化时代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解说:
“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是近代历史上一些大国崛起的老路。特别是在20世纪,追逐霸权、实力对抗、兵戎相见,使人类惨遭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对于过往的历史也有如此总结,并且表明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中国基于自己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基于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认识,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格局变化的认识,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认识,郑重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参与国际事务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途径。
字幕提示:2010年2月6日新闻
小片中声音:
而杨外长在题为“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讲话当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中国发展了,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国强必霸的逻辑有悖于中国的历史。
解说:
实际上中国一直在向世界申明国强必霸的理论不是用于当今的时代,不是用于中国,正如在昨天发布的白皮书中所言,“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谈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道路已经并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世界意义,这条道路的成功既需要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也需要外部世界理解和支持。”
劳春燕:
咱们也再来梳理一下这份《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有些什么样的主要内容,一下来看一下PPT。
第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短片里给大家介绍的国强不霸。第二个,也提出我们的核心利益,我们的底线是什么?包括共同利益到底是什么?共同利益一共提了50多次。另外提出了积极的国际责任观和地区合作观。
我们先请黄院长继续给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过强不能够称霸或者说过强不一定要称霸?
黄仁伟:
中国的崛起一定要超越以往历史上所有大国走过的到路,这些大国大部分都是西方国家,而且都是用强权来压迫其他弱小的国家,这是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或者历史上的惯例,但是中国不能走这条道路,因为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己曾经长期受到欺负和外面的侵略,所以我们不能重复人家对我们欺负这样的惯例。
第二,我们是要走很长时间的内部发展,内生的发展,这种发展需要外部稳定的环境。
第三,我们是一个新兴的大国,这个大国和世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不是像过去的大国和原来的老大国是互相挑战和反挑战、遏制和反遏制的关系,所以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把这个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是过去历史上从来没有的,时代变了,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国兴起和老的大国兴起,内部环境、外部环境都不同。
主持人:
你说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实已经说到这份报告当中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反反复复被强调了50多次的共同利益。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什么?
黄仁伟:
共同利益首先是我们和别的国家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也就是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个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是共同的,受到的挑战和威胁也是共同的,所以我们要共享发展的机遇,同时要共同应对挑战。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单独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单独的应对挑战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这是最大的共同利益。
第二个共同利益,中国的发展总是给别人带来机遇。中国发展越大,别的国家获得的机遇也越大,所以我们是共享机遇。
第三个,我们是在新兴大国中共同崛起,是在亚洲这个地区中共同崛起,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的共同利益。
那么共同利益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同国家核心利益是并行不悖的,中国只有核心利益保证了,那么共同利益发展的空间才能更大,所以共同利益和核心利益同时在白皮书中出现,这是我们国家利益观的一个新的发展。
主持人:
好,非常感谢黄院长今天为我们来解读这份《中国的和平发展》的白皮书。
那其实说到理解,在节目的最后,我还要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华人,他每年到了节日的时候都会邀请邻居来作客。在2005年的时候,他曾经问了他的邻居一个问题,说你们能不能写出三个你们所知道的中国城市?当时交上来的条子里,排名在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新加坡,把新加坡也给列进去了。到了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他又举办了一次聚会,请大家来参加,问了同样的问题,三个你们所知道的中国城市。这时候人们写的有北京、上海,还有鸟巢。也许是个笑话,只是说明理解中国,让世界理解中国路还很长,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