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在一名外宣记者的短短4年职业生涯里,我有幸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重大新闻事件。它们锻炼了我的职业素养、培养了我的职业精神、坚固了我的意志品质,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强大、在重大灾难面前的坚强和在突发事件中的凝聚力。
当我看到总理眼中的焦灼
2007年6月3日,云南潽尔发生6.4级地震,我和同事立即受命赶赴灾区。那是我第一次亲历灾难、报道灾难。
在县广场密密麻麻的帐篷中,我们记录下了温家宝总理慰问灾民的感动。他的出现是给所有人的惊喜,大家立刻簇拥在了总理的周围。当时我们被保安拦在外围,但职业精神告诉我们, 一定要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请总理谈对救灾工作的部署。看到总理几乎在每间帐篷前都要停下询问,我们决定进到帐篷里面,等待总理出现。当听到帐篷里的小女孩叫他"爷爷"的时候,总理微笑着来到她身边。我借机采访到了温总理。与他面对面的交谈,我看到了他眼中的焦灼,感到了那种心系于民的情怀,被深深地触动。在采访最后,总理对我们说了声谢谢,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这也是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记者第一次采访温总理。
冰雪世界中的神圣职责
2008年初,中国南方被冰雪袭击,各方面秩序陷入瘫痪。
作为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第一组抵达灾区的记者,我们深知肩负的使命。当地灾后各方面秩序没有恢复,各环节的联系都不畅通,交通问题无法解决,没有人能配合提供采访线索。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发回报道,我们每天连续工作18个小时以上,克服了大雪造成的交通瘫痪,步行几公里到高速公路拥堵处采访拍摄;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灾情和灾民的生活状况,辗转数个小时赶赴重灾区国家级贫困县舒城县干汊河村,在大雪压塌房屋的废墟中挖掘人物故事;为了记录公路部门疏导交通严重堵塞的情况,急需深夜赶到现场,却因当地出租司机迷路,久久滞留在冰雪中……
在这次灾难报道中,我们力求以敏锐的视角进行深入挖掘和形式创新。凭着职业敏感,我们捕捉到了安徽省军区数百名军官带领战士奔赴一线在公路破冰的新闻,就在片子播出当天,胡锦涛总书记动员部队全力投入抗灾救灾,各媒体开始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在这条报道上,我们抢先了一步。
在重灾区干汊河村,我们不满足于只记录下政府发放救灾物资的场面,而是对一位倒房户在这场灾难后的生活现状、村民对他的热情相助、他们准备如何过节、以及政府节后的重建计划做了深度报道,获得了广泛好评。当我帮村民推着装满救灾粮的车赶往回家过节的路上时,茫茫雪原上深深浅浅的脚印记下了我内心的不平静。
雪域高原上的重大使命
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实施打砸抢烧,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国际社会开始了舆论大战。
作为英语频道的记者,除了及时客观报道当地的情况,我们还肩负着正视听、夺回话语权的艰巨任务。选择能够充分反映西藏今昔变化的人物和故事,是报道的关键,于是我们走入了布达拉宫脚下的雪新村。居民格桑次仁一家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他们的孩子享受着义务教育,家里物质富足,还有私家车,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过去的贵族都不敢想的。"这与他祖祖辈辈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通过像这样具有历史性的客观描述和对比,我们的一条条新闻有力地回击了部分西方媒体的偏激报道。
我们在西藏期间,中宣部新闻局张文祥同志看望了涉藏报道记者,她对我们工作的积极评价让我倍受鼓舞。她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战场,一场特殊的战斗。记者们是在用生命打拼,用智慧战斗。 你们的报道给全国人民统一了思想,增强了信心。战斗在一线的同志们功不可没,为历史记下了重重一笔。"
14天的北川记忆
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第一时间在北川目睹的惨烈,击碎了我以往对重大灾难所有的想象。
看到北川县城的那一瞬间,我几乎窒息。进入北川的每一步,一步比一步沉重。我是记者,记者的天职就是要把全部看到听到的,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外面急切想了解这场灾难的人们,报告给家里时刻牵挂着我们、苦等我们消息的同事们。作为英语频道的记者,我还肩负着对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声音的使命。14天的日子里,我和同事穿梭在绵阳北川之间,在一片又一片的废墟上,在没有路的路上,在爬满大裂缝的墙边,在大的余震不断摇晃的屋子里,发回了数十条新闻和电话连线报道。
在北川,我们跟着救援的队伍,在一片片深深陷入地下的废墟中, 寻找生命的信息。有一次,看到一条细细的软管,顺着它,听到了幸存者的声音。 由于她已深埋在地下三层,救援行动一时无法进行,那条管子是记号,也是连接生命的希望。于是,我把唯一的一瓶水给了她。震后大约72小时,她获救了。在当时的北川,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每一番努力和每一线生机都紧紧地揪着我的心。
在北川,我们经历了两次堰塞湖险情引发的紧急撤离。第一次,5月14日。正当我们采访的时候,忽然看到大批救援人员保护着百姓奔跑着,不断喊着:"快跑快跑!大坝有危险!"于是我们跟着大家,经历了一次生死大逃亡。而那时,我并不知道,北川县城距离唐家山堰塞湖只有两三公里。5月17日,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更加危急,我们又经历了一次紧急撤离。当老百姓迅速被转移,救援的解放军官兵迅速离开的时候,我们又从谷底拼命往上跑。一边是随时有可能塌方的大山,一边是已经滚落下来的巨石,路边到处是我从未看到过的尸体,身后是上亿立方米湖水溃坝的威胁…… 当时的心情几近绝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拿着没信号的手机不停拨着台里的电话,我们的摄像机不停地记录着发生的一切。一旦溃堤,这些画面将成为我们关于北川的最后报道,留给同事们关于北川最后的记忆。
在以后几进北川的日子里,我时时感受着一种强大的民族力量,感受着在它的支撑下,一个个普通人的勇敢和坚强。
我们是记者,客观报道的职业准则告诉我们眼中不该有泪水。然而,当我们看到废墟中一个个生命的逝去,当我们听到哀悼的汽笛在北川中学遗址响起,当我们感受到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带给每个人的伤痛,我们无法不流泪。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被救援人员的手托起,听到了天安门广场上国人震天动地的呼唤,感受了在一片片废墟上依旧飘扬的五星红旗的巨大凝聚力,我们的心时刻被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内心变得如此强大。
从那时起,北川在我心里就像一块磁铁,让我一次又一次踏上那片土地,重访那里的人们。
靠近福岛 身处震中
船上岸,房下水。这就是我们在地震海啸后的宫城所看到的。在那里,我和同事们忙着采访、拍摄、直播,有时忘记带上口罩,有时为了不引起观众的恐慌,选择不带口罩。
4月1日,央视15人的报道团队启程赴日,我是最年轻的、也是仅有的两个女性之一。报名时正是核辐射威胁最严重的时候,我多少也有恐惧,但还是第一时间递上了公务护照。
灾区条件的艰苦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为此,我们要花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去联系、准备采访。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实现了一个重要突破:前方记者掌握了直播报道的主动权。在日本的14天里,我们经历了2次7级以上的余震。当时,我的第一反映就是冲向卫星车,和后方视频连线,报道最新情况。
尽管我已经离开了采访组,在后期担任主播和副制片人的职务,我依然受使命感的牵引,愿意随时到需要我的一线。(作者:王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