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中国新闻):被誉为“大字之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瘗鹤铭》这一千古迷碑,今天(6月4日)下午将进行有史以来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打捞。那现在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这方著名碑刻神奇的发现和考古打捞历程。
《瘗鹤铭》是一方悼念仙鹤的铭文石刻,瘗(yi),是掩埋、埋葬的意思。瘗鹤铭,就是为埋葬、悼念鹤而写的铭文。《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的临江崖壁之上,具体书写、篆刻朝代和作者至今仍无从可考。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时期,因故坠落长江中,破裂残损。直到宋代,坠入江中的《瘗鹤铭》残石才被首次发现。
从古至今,《瘗鹤铭》残石打捞工作前后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是在1997年和2008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打捞,先后发现了约7个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至180字左右,但目前存世的《瘗鹤铭》仅有90多字,被考古学家誉为“字字国宝”。
在2008年的水下考古打捞发掘中,考古人员惊喜的发现水下有三到四块巨石,但由于每块巨石分别重达800多吨,一般机械根本无法所动,所以打捞工作只得终止。此次第四次打捞的重点对象,就是那几块疑似载有《瘗鹤铭》碑文的卧江巨石。据专家介绍,由于工程、航道及地理、水文等条件限制,以后将很难再次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打捞条件,所以这次打捞工作也被称为是对《瘗鹤铭》的 “终结性打捞”, “大字国宝”《瘗鹤铭》能否如人们期盼的再次华丽出水,也备受国内外考古界、书法界专家学者关注。
责编: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