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打捞动用千吨浮吊 工期估计1个月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4日 13:3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解放日报

    资料图:6月1日,江苏镇江市寻找“瘗鹤铭”残碑的打捞工作再次启动。原刻于镇江焦山峭壁之上的“瘗鹤铭”,因其书法艺术高超被誉为“碑中之王”。唐宋时期,石碑因山体滑坡坠入江中,现存的5片残石则是清康熙52年(公元1713年)被打捞出水的。据了解, 2008年,镇江市曾组织过一次清淤打捞坠江残石工作,打捞出四块残石共5个字,被考古学家誉为“字字国宝”,当时发现水下有四块... 中新社发 陈岗 摄

    具备千吨浮吊力的大型救捞船“勇士号”进驻镇江,竟是为了打捞4块巨石?

    许多镇江市民近日常去长江边焦山公园,因为“不想错过见证巨石出水那一刻”;许多书法家对此满心期待,著名书法家刘小晴先生连叹“好事”;焦山碑刻博物馆馆长丁超说,“等这一天等了很久”……

    这究竟是怎样的石头,动用千吨浮吊,引得万人期待?

    今日,这4块《瘗鹤铭》摩崖石刻疑似巨石中最大者有望被整体打捞出水。据悉,镇江市焦南坝不久即将全面封口,届时焦山水域将与长江隔断,大型施工船舶再无法进入,此次打捞可能是让摩崖石刻《瘗鹤铭》残字“浮出水面”的最后机会。

  为什么要捞巨石?

    坐快艇来到焦山脚下的打捞现场,上海打捞局1000吨级大型浮吊船“勇士号”就在眼前。平时由于焦山水域水位较低,这里很少能看到如此大船。如今,这庞然大物却静静地“蹲”在岸边,吸引了不少当地居民前来围观。大家指指点点,有人赞叹船首巨大的吊臂,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放在水面上一块清晰可见的巨石上。原来这就是《瘗鹤铭》其中一块疑似残石,千百年来它一直浸泡在滚滚江水中,岁月的冲刷带走了无数泥沙,却带不走人们对它的猜测和对历史真相的渴望。

    《瘗鹤铭》乃六朝石刻,瘗者,葬也。该铭原刻于焦山西麓的岩壁上,不知何年,石崩坠江。至宋代因冬季水枯而被发现,好事者拓数字示人。因其字大,且行笔苍古,体势开张,率真自然却古拙浑朴,遂扬名于世。原书依照岩石的纹路顺势而作,所以字体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意态别致。虽是楷书却有篆隶遗意,举重若轻,方圆并用,极尽变幻。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诗文,刻于崖壁,形成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群。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在《瘗鹤铭》的刻文中未见作者署名。根据唐代志书记载,《瘗鹤铭》作者为大书法家王羲之,但也有人怀疑为唐人顾况所作,还有人认为是南朝梁时陶弘景的墨迹,结论还有待这次打捞新的发现。虽然关于作者的争议不断,《瘗鹤铭》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却是世人公认的,宋人黄庭坚评价其为 “大字之祖”,康有为赞曰“大字之妙莫过于瘗鹤铭。因其魄力雄伟,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

    《瘗鹤铭》残石落入长江后,打捞成为萦绕在中国文人和书法家心中的一种“情结”,不断进行零星的打捞工作。南宋淳熙年间,有人曾在江中打捞出刻字碎石,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鹏年也募工打捞《瘗鹤铭》碎石,共得几十字,砌于焦山寺壁,后移置碑林。2008年,镇江当地对《瘗鹤铭》进行了打捞、考古工作,共打捞出水1000多块山体落石,经考证,其中有3块残石上的4个字被初步认定为《瘗鹤铭》残字。而据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全文应有160多字,缺失尚多,让多少《瘗鹤铭》仰慕者心存遗憾。上海著名书法家郑振华上个星期听说要打捞 《瘗鹤铭》残石的消息,兴奋地对记者表示“希望石头早点出水,想去看看”。他也曾临摹过残碑,“希望能多了解一点,多学点用笔方法,但字太少了”,郑振华说,“希望这次能多发现几个字”。

    这4块沉于江中千年、疑似刻有《瘗鹤铭》的巨石,终于等来了被打捞的机会。巨石上是否有《瘗鹤铭》残字?是否能成功地拼出《瘗鹤铭》全文?《瘗鹤铭》作者究竟是谁?这些千年之谜,也等来了大白天下的机会。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