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乡镇教育难题求解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的普通高中合并迁移到县城,留下的是初中与小学,乡镇教育成为最具公共性的事业。2001年开始,乡镇政府不再设教育管理机构,本乡的中心学校负责各村小及教学点的业务管理。但由于不少县财政收入有限,在对有限的资源做分配时无法照顾到所有学校,往往重中心城区,重城关镇,轻视乡镇,轻视边远农村,导致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乡镇中心校和教学点都有生存困难

  乡镇中心校的硬件设施、教学条件不如人意

  许多学校办学的条件性资源不足,有些学校缺食堂,老师、学生甚至还需要自己做饭,学生周一从家里带菜——寄宿五天不能回家,带来的菜只能是多盐的腌制菜肴——学校只提供蒸汽笼,学生顿顿需要自己热饭配咸菜佐餐;体育设施不足、寄宿学校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等等问题都已经影响了正常教学。

  蔡可博士在一些乡镇学校与老师进行的座谈中,他们最希望的是改善教学条件。有不少老师反映,希望能扩充设备,通过多媒体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希望办公室能有网络,可以随时查找并制作教学软件。由于教育投入总量并不足以支撑义务教育的高质实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的总额也不高,软件资源匮乏、课程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乡镇教学的重要因素。

  教学点形同虚设,已成被遗忘的角落

  所谓教学点,是分布在其他自然村的完小或者只有低年级的初级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并不能满足所有边远地方学生的寄宿需求,跑十几里山路又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困难。教学点的设置就是为了照顾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就近、便利。

  很多村小和教学点条件比较差,校舍不少都是“普九”时匆匆搭建的房子,安全、基础设施均不能保证,先进的教育技术更是与师生无缘;没有什么正式的毕业生愿意来这里任教,站在讲台上的多是年纪已经偏大的代课教师;对城市儿童像是新鲜故事般的“复式教学”在教学点中更是普遍存在:一个教室里有几个不同的年级,老师将一堂课分为不同的时段,某一个时段给一年级讲课,二年级做作业,另一个时段给二年级讲课,一年级做作业。

  教学点的种种问题都影响了其质量,不少乡镇的中心校校长反映,从教学点转过来的学生普遍基础不好,难以与中心校的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学习,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学点形同虚设。

  乡镇教师队伍的现在更加揪心

  在一个乡村的初中,当问到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是否会继续做老师时,参加访谈的七位老师异口同声地说“不会”!

  教师工作负担重并不意外

  教师的工作负担之重也远超其他行业。一是由于班额大、寄宿制等问题带来的工作量的增加。“我们每天除了睡觉全呆在学校工作,上课、改作业、管宿舍,天天头上悬着一把刀,生怕学生出问题,谁来为我们说话呢?”一位任教于寄宿制学校的老师发出了这样的质问和“呐喊”。相当多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多数学校又未能落实国家劳动保障部门每年为职工进行一次免费体检的规定。

  在新的质量观背景下,教师面临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工作量在不断做“加”法。再加之,现在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新知识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开始学习的,教师要教书育人,必然要付出更多的艰辛。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会集中地压在了教师身上。

  但教师们的收入水平却很低

  与部分地区城市中小学教师收入高、奖金丰厚、兼职机会多不同的是,乡镇教师收入普遍偏低,不能保证县平均线以上生活水平,教师职业认同度相当低。巨大的工作量,相对应的是每月平均1200-1600元的工资,无法保证基本生活,更不要提买房、娱乐等开销。“我有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去年毕业他没有上高中,选择了外出打工,今年回来看我,他的工资比我都高,我好歹也是正规中师毕业,怎么连一个初中刚毕业的自己的学生都不如呢?”一位老师无奈地告诉蔡可博士。

  更为突出的是教师结构性矛盾

  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尤其是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计算机、小学科学等学科教师缺乏,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无法正常开设相关课程。所教非所学的现象非常普遍,语文教师代音乐课,数学教师代物理……甚至在三年时间中轮换着教了三五门学科的老师大有人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一些农村地区多年无法补充新鲜血液,教师队伍老化,甚至县里会因节省开支而持续聘用民办教师;因为教师的缺编,好一点的小学教师又被拔高到初中使用,初中老师又被拔高到高中,看起来像是对老师的照顾与提拔,长远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教学水平的进步受到了很大限制

  在教师的在岗专业发展方面,乡镇教师很少能恰当的机会。乡镇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培训体制、经费上都存在着障碍,老师能参加的全员培训多集中在县一级层面上,多是出版社所做的教材培训,讲教材设计的原则,不能满足教师实际教学的针对性需要;省、市一级的教育教学单位、教科研部门很少能介入到基层教学实践,很难满足教师的要求。以致于有的老师对培训产生了抵触的情绪,认为是耽误时间。

  乡镇教师面对的最“大牌”培训者多是县级教研员、师训机构,然而他们又不是一线教师。不少县教研室现在依然在编制繁难偏旧的单元测试试题,仅这一项就已经直接影响各乡的教学;在将先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方面,有些培训者已经不能胜任引导乡镇教师的责任。

  普通教育:"单腿"难以支撑乡镇未来

  普通教育正挤占着农村大学生的生存空间

  乡镇教育的变化已经远远不能跟上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占支配地位的,依然是以升学为取向的普通教育,但升学在城市是以应试为主导的。如果一旦不能抢先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僵化的教学、封闭的知识体系留给乡镇学生的就只是被戕害的心灵与投入浪费。更何况,城市取向的教育、资源的差距已经将城乡学生置于不同的起跑线上,乡镇学生在这场竞赛中起步时即已处于劣势。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例在一流院校中数年持续走低,农村学生目前只能在二三类院校中才能占到一些比例,而当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挤进求职队伍的人流,好不容易递上一份简历时,那些大公司一看学校名称就会将简历弃之一隅。不久前,河北一省属高校有位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因不堪就业压力而自杀,如果说求职是一场战役,来自于较好家庭背景的城市孩子因为获得到了更好的资源进入名牌大学,挤占了农村大学生的升学空间。

  规划教育结构能够缓解教育压力

  如何以战略性眼光规划乡镇教育,优化其结构以适应未来发展,是加快中国现代化步伐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做基础,蓝领阶层的培养以及高素质服务人才都需要对口的教育支持;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做支撑,需要有现代眼光的人才对农业产业做规划,而我们的乡镇教育响应社会需求是如此滞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结构长期失衡,大多数地方的招生职普比与国家“2010年高中阶段中职与普高招生、在校生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相去甚远,职业教育出口不畅、分流的吸引力不强,学校里一些专业与社会发展无关联而萎缩,学生生源、质量有问题,教师职业认同感也差。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升学压力仍然指向普通高中、普通高校。

  只有解决城乡二元差距才能改善现状

  据有些学者从城乡教育经费、教师水平、升学率、辍学率等方面所做的调查来看,中国的城乡教育两极分化已经非常严重。为什么孩子们要走十几里地上学?为什么孩子们只能在学校里吃咸菜?为什么孩子们要坐在连窗玻璃都未装好的教室里?为什么老师要骑上摩托车跑上几十里地去做教研?为什么老师们想谈恋爱都那么辛苦?为什么老师想上网只能自己掏钱去网吧?为什么校长还要订阅消防、人防之类的报刊?为什么校长连一个好的教师都留不住?为什么学校的升学率那么低而辍学率那么高?有太多个为什么,所有的为什么其实都源于以往城乡的二元差距以及当下对乡镇的漠视。

  打破城乡差距,给乡镇更多的政策倾斜与经费支持,这是乡镇教育发展的前提;同时,还要将完善三教统筹的教育体系、实行农科教结合作为乡镇教育发展的方向;更要因地制宜发展中职教育,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乡镇教育发展的关键;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培养现代国民,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作为乡镇教育发展的核心。

  结语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读书五养猪”,朴素的乡民用谚语来表达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读书的尊重。小乡镇即是大中国,乡镇教育的难题当前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对乡镇教育做出全局性的调整,应当从正视这一现实开始。

  作者:中央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蔡可博士[全文]

本期目录

3月3日 教育改革:面向未来的责任

头条重磅

乡镇教育难题亟待解决

  小乡镇即是大中国,乡镇教育的难题当前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时候。对乡镇教育做出全局性的调整,应当从正视这一现实开始。[详细]

人物访谈

周洪宇:教育公平 让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观点评论

教育公平是“底线公平”

  其他方面的不公平,可以通过教育公平加以弥补;而教育的不公平,最终将会固化社会阶层、撕裂社会融合、消解社会共识。[详细]

新闻背景

中国报告:2011教育创新大事记

  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详细]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