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沈阳 丁宁
A股市场连续下挫明显受到行业景气低迷、公司成本上升、资产减值“三座大山”的压迫。笔者认为,面对不断失血的A股市场,如果让大小非减持之后的兑现资金继续在A股场内持续循环,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股市场生态环境。
自从股改完成并实现全流通之后,A股向成熟市场迈进一步。为避免与历史车轮相悖而行,因此不能剥夺大小非的减持权力。而在当前市场背景下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大小非减持兑现也意味着A股市场不断失血。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允许大小非减持兑现,但让其仍在场内循环,应该是一举两得的方案。
大小非减持兑现之后,获得的资金不可提现,而只允许其继续购买A股市场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这样就间接堵住A股失血的一大源头,从而让场内资金不再因为大小非减持而迅速较少。同时,大小非减持后的兑现资金可根据风险偏好进行投资。如果风险偏好低,自然会投资股息率接近或超过银行定期存款的蓝筹股,这也符合管理层一直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如果风险偏好高,则可更激进地选择成长股和概念股。
由于大小非资金的天然属性,在选择股票时会考虑投资标的的减持压力问题,从而优中选优,并进一步遏制“炒新”、“炒小”、“炒差”等现象,使A股市场进一步走向更为成熟理性的阶段。
除此之外,如果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分析,市场中的很大一部分“小非”,其实都是职工股。这部分群体往往缺乏成熟的投资经验,所以让其精选个股似乎有些勉为其难。此时便可倡导这一群体投资购买指数型基金。诸如沪深300这样的指数型基金,甚至还可以跑赢同期的上证指数大盘。因此,即便是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面对此类投资标的时,也绝对要比投资个股安全稳妥。
据笔者了解,一些企业在进行IPO上市宣传时会突出公司的优良业绩,甚至宣称要做“百年企业”。但有的公司股票上市后就出现董事长辞职退休,并等待解禁之后全面减持的新闻。如果建立场内循环机制,则在很大程度上可改变这一现象。
场内循环机制虽然不能只进不出,但也必须建立短期兑现抽重税的退出机制。无论大小非持有的是自家股票还是别家股票甚至是股票基金,如果大小非的原有公司上市时间不满一年,则绝对不允许提现。满一年之后,在满十年之前,则可以针对提现进行一定比例的个税征收。由此,场内的大小非将会进行更为理性的自我博弈。从而在熊市期间减少提现,起到提振市场的作用。
笔者认为,如果能针对大小非减持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场内循环机制,则必然会对A股市场的失血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再加上投资标的的不断改善,甚至还会成为A股市场中价值投资的一股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