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5月13日 星期日 晴转大雨
作为一艘远洋科考船,“大洋一号”最重要的是执行每一次大洋科考任务,每一航次每一航段每一次作业都像是中国大洋科考这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齿轮每转一圈,都会带动整个大洋科考向前迈进一步。而船上的每一位科考队员,在作业前后付出的辛勤汗水,也都像一滴滴润滑油,保证着齿轮正常运转。
在一次大洋科考作业前后,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岗位任务。拿这一航段的第一次任务来讲,在到达作业区前一天,首席科学家先要下达作业通知单,上面标明作业序号(001),作业任务(热液探测拖体),以及这次作业的站位号,同时要标明的还有作业测线,这是由两个经纬度形成的点组合成的一条线段,这次作业就要沿这条线进行考察任务。作业要求也要明确地在作业单中写出。
驾驶台在到达站位前30分钟通知后甲板作业组准备设备,进行下水前检查。这时,甲板作业组成员协助设备组负责人把各种设备加挂在综合拖体上,例如第一次作业时在综合拖体上加挂了CTD、甲烷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驾驶员在将船平稳地停在站位后,甲板作业组把悬挂在缆上的设备放入水中,作业组组长一边用对讲机与负责开绞车的实验员沟通,一边注意设备情况随时打着手势。在操作室里的实验员慢慢下放缆绳,前100米缆绳下放后需要进入深拖实验室用另一台设备继续操作下放,这是为了和实验室里的队员相互交流方便。设备安全入水后,甲板作业组进入深拖实验室值班,其中一名队员需要一直在甲板观察大滑轮状态。
待到综合拖体下到海底后,作业组通知驾驶室让船以1—1.5节的速度沿测线前进,带动拖体在海底进行摄像作业。首席科学家以及地质组队员这时也进入深拖实验室观察拖体传来的海底录像,队员同时还要记录班报,例如在什么经纬度有什么现象等。一次作业时间根据测线的长短有所不同,最长有十几个小时,最短也要五六个小时。如果在作业过程中发现有异常,则需回收拖体,并下放另一台设备——电视抓斗进行抓样。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在拖体回收后,各组队员便开始着手处理拖体上设备传感器中的各类数据,以观察是否有异常。
这样一次作业的前前后后,需要一条船上所有队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上期大洋26航次科普知识自问自答的答案是:海底“黑烟囱”是海底热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热液硫化物,由于其呈烟囱体,喷出的热液流体呈黑色,故称为“黑烟囱”。
本期大洋26航次科普知识自问自答的题目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黑烟囱”是在哪一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