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4月6日报道:虽然微博评论功能已经恢复,但不少喜欢玩微博的大学生对这件事仍有担忧。东方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学生担心评论关闭是微博从此消失的“前奏”,而高校教师则表示,及时的信息公开是消除网民疑虑的关键。
清明小长假前两天,喜欢玩微博的大二学生小能发现他的新浪微博不能评论了,四处打听,发现同学们微博也是如此。“再看了一下页面说是关闭几天,但这个我们大部分同学都没注意到,评论关闭挺不方便的。”
小能告诉东方网记者,在那几天,想要对朋友的微博内容发表一些看法,就只能用“转发”功能,要是两个人一来二往多说了几句,整个屏幕就会被占据。
小能之后听说微博关闭评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一些谣传,对此他表示理解,但同时表示自己也有自己的看法,“我有时候不知道一件事情的真假,就会看看留言和评论,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不会立即就以讹传讹,但是如果评论关闭了,我就无法判断这个微博的真假,到有可能不小心转发了假消息。”当记者提出,如果留言者也是别有用心在散布假信息怎么办?对此,小能表示,自己没有考虑那么多。
和小能一样,不少喜欢上网、“织围脖”的大学生都对关闭评论一事表示不解,甚至有人担心微博以后会不会也被关闭。
对于学生们的一些担忧,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思政教师张老师告诉东方网记者,和大部分网友一样,学生对此事件出现种种猜测是源于网站没有提前和网友做好一个沟通。
“事实上我也是需要评论了才发现禁言了,可能网站是提前作了公告,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张老师告诉记者,“如果能及时告知为什么要关闭评论功能,提前和大家做一个说明,相信绝大多数的网友是可以理解的。”
张老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信息传播快但良莠不齐,如何把网络的免征效应发挥到最大,并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真实的信息会对网友产生误导,因此要建立一个康健的网络环境,就一定要对故意破坏环境者进行制裁。”
“我个人迫切希望政府层面可以为网络立法,用法律的手段制裁破坏网络环境、制造谣言者。”张老师建议,“当然,我认为这与言论自由并不矛盾,因为言论自由必须建立在不产生对他人的伤害和不良影响上。”
张老师还告诉东方网记者,“谣言止于智者,对于一些网友反感关闭评论的情绪,多数是出于他们对真实原因的不了解。不传谣的前提必须是有权威部门辟谣,如果我们的政府或者媒体,提前、及时地告知原因,让网友们了解这个形式的缘由,让他们在心理上有所认识,相信公众还是有甄别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