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玻璃天花板”,常常被人用来比喻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好事。对于当下中国农民来说,读大学无疑是这样一块“天花板”。当城市化的浪潮袭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城务工,重返校园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然而,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远远超过常人。因为他们明白,只有知识,才让他们在城市扎根的希望增大。社会以往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讨薪维权等方面,很少有人把关怀的触角伸向他们的对知识的期待。
在社会学家看来,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社会管理者也深刻认识到,没有教育机会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低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直接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已是迫在眉睫。
对“提着拉杆箱进城”的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意义尤其明显。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42.3%的人外出务工动机已不再是“赚钱养家”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基础好于父辈,“免费上大学”的推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成长新平台,更是为整个群体的向上流动展现了新的可能。
“西方国家的经验证明,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务工自身素质,才能让他们获得改变命运的可能,也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转型。英、法在工业化初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实现了社会转型。而后来发展的拉美国家则忽视培训,让进城务工者只从事简单劳动,而尝到了严重贫富悬殊、社会割裂的苦果。”一位劳资关系专家说。
如今,从提升农民技能的业余培训课程,到为农民开启象牙塔之门,报名现场的火爆不断提醒人们,在一个流动性加剧的时代,社会更加需要为奋斗者提供公平的舞台,为梦想者提供抵达的路径,实现“人人皆有可能”的包容性发展。
和杭州差不多时间,北京、广东、深圳等地也开展了“农民工上大学”的项目;和嘉兴差不多时间,山西、吉林等地也启动了“农民上大学”的项目,虽然能上大学的农民还是凤毛麟角,但“玻璃天花板”已经开始撬动。
这个变化,为个体发展带来新希望,也将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创造新契机。(裘一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