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闻背景
记者3月21日获悉,上海酝酿筹建第一所男子中学,上海市第八中学已就“办男子中学”提交申请方案。发起人称办男子中学旨在应对“男孩危机”,挽救男生劣势。 (3月22日《劳动报》)
建“男子中学”可挽救“男孩危机”
前溪
建立一所“男子中学”未必就是坏事。“女子中学”我们已经接受了,而且不少“女子中学”办得也相当不错,为何就不能有“男子中学”?
“男孩危机”在现实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份关于“男孩危机”的调查报告列举了一大堆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男孩危机是普遍性的危机,从中小学到大学,男孩危机日趋严重。男生学业落后乃至失败,对个体和社会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更糟糕的是,男孩危机并不仅仅限于学业,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面临更多的“麻烦”。
“男子中学”的实践探索,将主要针对目前男生较女生普遍体现出的“学业危机”,进行一些优化男生教育环境的探索。应该说,这样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况且,该校将会在华东师大专家团的帮助下,全程公开办男校的进展情况,并定期向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布相关数据,这种全透明的方式,其实是一种负责的做法。
建“男子中学”不如改善教育环境
雷泓霈
“男孩女性化”已成为不争的教育事实,但仅仅靠开设男校来拯救男孩是不够的,更需要制度和环境给力。
当今的教育考评制度显得狭隘和拘谨。长期以来,无论是家庭、学校都将“听话”当作重要的教育标准,在思想上驯服、训导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往往会受到批评和排斥,多元化答案和奇思怪想往往会受到否定。原因在于,中小学的教学任务很重,老师没有更多精力从心理和情感上开导孩子,于是简单实施严厉的制度化规范来约束孩子。孩子受到制度化规范过多,变得过分谨慎、言听计从,久而久之,那些敢说敢做的性格严重萎缩。还有家庭氛围。很多家长推行“糖化教育”,任何事情都喜欢代劳,孩子不会干家务活、缺乏独立体验机会,降低了耐挫力和吃苦意识,滋生女性化倾向。 就算是开设了男校,如果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还在传统的圈子中打转,那么,男校中也难以培养出真正的男子汉。
因此,与其舍本逐末开设男校,不如实事求是给孩子提供宽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让男孩们敢说敢做、雷厉风行,这样,想成为“娘娘腔”都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