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3月12日,一片29亩规模的节地葬墓区在上海松鹤园公墓落成。墓区以壁葬为主,辅以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节地葬式,平均每个墓地的占地面积为传统葬式的十分之一。上海市积极推动公墓转型的举措,颇值得称道。
近年来,各地公墓建设发展迅速。先人去世后,亲属子女受“入土为安”传统观念和传统习俗影响,到公墓区购置一块墓地,为逝者建穴立碑已成为多数市民的选择。由于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而占地建墓不断增加, 陷入“无地可葬”的困境,将是各地面临的共同难题。以上海为例,公墓用地总量限定为7000亩,迄今已经使用了5000亩,且以每年消耗150亩的速度增加,再有十几年,整个公墓占地指标将消耗殆尽。因此,不断缩小的墓区生存空间,迫使公墓经营者和市民不得不选择节地墓。
上海市推出的节地葬墓区举措之所以值得称道,首先就在于能够大量节约土地。该市新落成的松鹤园公墓墓区,总共可安置近6万个穴位,同传统墓葬占地相比,预计可节约土地120亩左右。同时,推行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绿色殡葬,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们更新观念,移风易俗。此外,新的殡葬方式还能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现在,购买墓地少则几万元,多则十万八万,对有的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上海怡心园墓区每个墓碑的售价在一万至两万之间,比目前“入土为安”的传统葬式相比要便宜许多,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则只需几百元。
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指出,在公墓业的现代转型中,应始终贯穿“节地、绿色、文化”这一主线。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增加文化内涵,是各地深化殡葬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