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王松苗:发展无止境 法治无终点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6日 19: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正义网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不论两会热点如何变化,发展与法治都是不可替代的高频热词。在当下的中国,发展是强国之路,法治是安邦之策。

  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给力成为世界性的期盼。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引擎”轰鸣必须法治助力——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稳定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稳定的规则——经济大国应该是法治大国。

  政治大国必须是法治大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关乎中国百姓的民生福祉。解决旗帜问题、道路问题,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需要先进的文化指引。环境需要法治营造,文化需要法治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流淌着法治的血液——没有法治的滋养,就不可能培育真正的兴国之魂,也不可能建设健康的政治生态。

  真正的经济强国、政治大国必然同时也是法治大国。发展与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战略性、长期性与艰巨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法治的航向。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其特有的属性和功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局,才能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真正体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真谛。同时,法治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改革发展不可能不打破一些常规,修法立法始终是发展过程中不能松懈的重任。即便如此,凝聚人类智慧结晶的法治精神依然不可逾越。牺牲法治的发展必然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脱离发展的法治也不可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从实践中来、植根于发展土壤的法治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永续运动,才能不断适应新变化,展现永恒的魅力。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大会发言人李肇星4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抓紧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及时制定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加强文化法治建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探索,使中国在法治道路上迈出了铿锵步履。在“82宪法”实行30周年之际,重温“写成这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1954年宪法)的笔和墨,是无数人民英雄的白骨和赤血”的诗词,使我们心潮澎湃之余,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法治局面: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重点解决无法可依到重点解决有法不依,从助力科学发展到法治本身的科学发展,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然站上一个新的起点。引领中国发展的法治航船,等待再次发力,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孙人民

热词: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科学发展观
  • 法治建设
  • 法治保障
  • 法治精神
  • 发展经济
  • 发展环境
  • 引擎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李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