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新闻中心 >

研墨挥毫,村舍楹联村民书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3日 22: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闻晨报 | 手机看视频


锘�

更多 今日话题

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锘�

  通讯员 居嘉 本报记者 沈轶伦

  富裕起来的村民,不免攀比谁家准备的年货更丰盛。但在“上海楹联第一村”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村民们还要比一比谁家的春联更出挑。

  走进黄桥村,一年一度的“大场面”正在上演:最大的院落里,十张大方桌同时排开、长幅的红纸同时铺上,十位松江区诗词与楹联学会的会员和村里的楹联爱好者、书法爱好者同时研墨挥毫――“泖港家家新气象,黄桥处处喜楹联”、“泖田稻穗千重浪,农舍诗联万户花”、“情系黄桥根苗壮,心存百姓劲冲天”……一副副字迹遒劲的春联,捎着农村特有的乡土气息,不仅带给村民们喜气,更带来了对龙年新春的祝福。村民们等在桌边,写好一副,拿走一副,把还散发着墨香的春联贴上了家门。

  黄桥村原来地处集镇,当地老农习惯于聚在镇上的茶馆里,喝着盖碗茶,即兴对“对联”。渐渐,黄桥村形成一支28人的楹联创作队伍。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田头秀才”定期开展“楹联沙龙”活动,也常与市楹联学会松江分会的会员互动交流,定期创作展示,带动了全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即便在农闲季节,村里人也很少凑在一起打麻将,而多了几个“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身影。

  68岁的村民张文强,当过语文老师,也做过工人,退休后参加了村里的“楹联沙龙”。对区里来的老师,张文强佩服之余也不忘谈点自己的心得:“写楹联时首先要确定题材,然后就是词语配对,最难的是对仗工整。”因为乡音未改,普通话不标准,因此对准平仄常常难倒村里人。不过,现在老张已经是沙龙里的一位骨干成员了,2011年他写的一副楹联还获得了“羲之杯”全国楹联大赛二等奖。

  黄桥村的楹联,还带动了邻村的参与。在村委会挂着的一副 “黄桥百姓撰佳联寻妙句,泖港千家求致富奔小康”的对联就是邻村村民赶到黄桥参加楹联沙龙活动时撰写的。为了发挥楹联的社会效益,楹联爱好者还写出了许多带有公益性质的 “文明联”、“道德联”,贴在村口的“黄桥村待人接物讲礼貌,泖港镇移风易俗尚文明”便是用村民自己的作品来鼓励村民摒弃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以前,村里乱丢垃圾的现象很多,现在再也看不到了。新年,我们还要写一写村里发生的新事情,”村民们说。

责任编辑:李中国

热词:

  • 村民
  • 楹联学会
  • 泖港
  • 对联
  • 楹联沙龙
  • 挥毫
  • 诗联
  • 妙句
  • 稻穗
  • 书法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