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十八大代表|歌唱艺术家关牧村
有人这样评价过关牧村,说她德艺双馨,是歌唱家、是劳模,更是好人。[详细]
中国新闻网 2012年11月07日 09:49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中国式政改期待攻坚克难
中新社记者 陈孟统
中国式政改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推进,海内外对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的关注和期待也越来越高。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再次站在了改革的关口。
“政改滞后是深化改革的最大拦路虎”,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改革不能光靠经济领域的“单兵突进”,为避免改革目标的低效率重复,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多次论及政改,他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直以来,中国政改的官方议程是明确而清晰的。从“政治文明”写入十六大报告,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论述,“政改”一直是中共政治文件和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舆论对于中国政改的鼓与呼也已持续多年。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后,《人民日报》曾连续刊发署名“郑青原”的文章明确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
当今中国正面临深刻转型,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复杂,阶层思想观念趋于多元。当改革向纵深推进时,面对民众多样的诉求,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和社会成本已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十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国民经济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增长却并不协调,社会变革的“喜气”与“怨气”并存。改革链条环环相扣,不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经过长期积累,似乎碰到了“天花板”。
“当利益格局被扭曲,就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同时担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的汪玉凯说,改革不能惧怕“伤筋动骨”,要敢于动既得利益的“奶酪”。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则公开指出,改革攻坚,难在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
中国式政改不是“改不改”,而是“如何改”的问题。面对体制机制的瓶颈,改革的难点也成为中共决策层“攻坚克难”的突破口。
在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看来,党政关系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而解决的途径“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汪玉凯也特别强调,中国政改必须找准“顶层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同时“要防止公权力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
为此,中共高层已经勾勒出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从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到十七大报告的“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中共对于政改的论述不断深化,但不变的是“积极稳妥”的基调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方针。
全面推进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人民日报》在十八大前推出的“锻造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系列评论指,“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在总结建党90周年的历史经验时,中共高层将“精神懈怠”列为长期执政“第一位的危险”,直指各领域中的“改革疲劳症”、“麻痹症”。其在深化改革凝聚“共识”的同时,意在扫除部分人“在河中央”徘徊的犹疑和顾虑。
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两会记者会上所言,“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中国式政改绝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将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对13亿人口的现实国情,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如何攻坚克难,在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找到平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考验中共执政者的智慧和魄力。(完)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澳门日报》的评论说,习近平与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等人一样,知青经历造就了他们的平民情怀,这种政治素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策导向;伴随着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又使他们具备了开阔的世界眼光。
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欢欣鼓舞、斗志昂扬,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全会的决定,坚决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决心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