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搜索

自觉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4日 15:23

核心提示: 10年来,文化建设被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分享
收藏

    用10年时间,绘就一幅文化图卷。每次落笔,都勾勒出时代与历史的对接;每次着墨,都点染着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10年来,文化建设被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是什么引领这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10年?

    是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0年间,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确立文化发展新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新战略、提出文化发展新举措,始终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

    “没想到,读者对马列著作的热情这么高。”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出版后持续热销近3万套,中央编译局编译团队备受鼓舞。

    “没想到,理论能回答这么多身边的问题。”200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迷”上了由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年度理论普及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

    “没想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竟然这么有意思。”新版统编教材扎实可读,教师讲授入耳入心,面目一新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追寻真理。

    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让一个个“没想到”变成了最具说服力的现实。

    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1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动持之以恒。

    2004年4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是21世纪最重大、最基础、最具深远影响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是关系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和基础工程。3000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投身工程,数万人参与其中。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等书籍重磅推出,18个课题组精思深研,马克思主义经典研究涌现新成果;

    ——召开不同层面的理论研讨会,撰写、编辑各类专题理论文章、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150多种教材由专家组编写并将先后使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显现新成效;

    ——举办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研骨干研修班,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理论创新不断回应现实问题、引领实践发展。

    与此同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等重大主题活动在全党8000多万党员中开展;各级各类宣讲团常年深入基层,把最新理论送到城乡百姓身边;数千种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成了人们的“手边书”;主流媒体长期开辟理论研究与宣传栏目,重点思想理论网站、理论频道纷纷建立。

    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研究、学习、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朝气蓬勃的理论创新,生动活泼的宣讲传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锻造出凌霜傲雪的铮铮风骨。

    (二)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多姿多彩,思想舆论空前活跃。

    越是观念多样,越是思想活跃,越是文化交融,就越是需要凝神聚气、强基固本。

    郭明义,辽宁鞍钢集团员工。20余年里,这位视雷锋为偶像的普通工人55次无偿献血、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学生。2012年3月2日,他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从雷锋到郭明义,新中国的理想信念之花从未退色,中国共产党人强健民族之魂的意志愈加坚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核心价值体系更是被提到“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新高度。坚定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力的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寻树起一座指路丰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11部门倡导、全社会参与,评出了光耀史册的“双百人物”;201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开播10年,百余位楷模汇成了“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典型人物被不断挖掘,借助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创作等多种渠道,学习榜样、追求崇高的理念深入人心。“价值观大讨论”在全社会兴起,各地方、各行业不断凝练自身的“城市精神”“行业核心价值”。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把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观众”,2010年8月11日,北京曲协发出倡议书,呼吁艺术工作者严格自律、端正价值。一纸倡议背后,是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抵制:广电总局频出重拳,停播了一批不健康节目;各大媒体和网络社区纷纷制定自律公约;整治互联网低俗行动连续曝光低俗网站,使网络文化向健康积极的主流回归。

    弘扬健康向上、遏制落后腐朽,是文化清醒,更是使命担当。

    这是中华民族一路奋进的10年:灾难面前同心同德、自强不息,困难面前昂扬奋进、厚德载物。抗击非典,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用爱愈合汶川地震创痛,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民族精神不断凝聚升华,放射出新的光彩。

    这是中华儿女意气风发的10年:经济体制改革迈开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开启新篇章,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果,社会领域改革破解新难题。为雪域高原架起“天路”,青藏铁路克服三大世界性技术难题,开创奇迹;引南方之水灌溉北国,南水北调工程获专利数十项,世纪梦圆;“神九”对接“天宫”,“蛟龙”载人入海。时代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创造着新的荣光。

    对“诚信缺失”,各行各业反躬自省,呼吁诚信;“小悦悦”事件之后,全民携手,抵制冷漠;“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美司机”,凡人义举,震撼人心。微博“随手拍”解救被拐卖儿童,为贫困学童捐赠免费午餐,爱心车队在暴雨中传递温暖。“微公益”风尚流行,志愿者精神传扬。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所疾声呼吁的“民魂”,正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而壮大,捍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之魂、道德之本和价值之源。

    (三)

    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东西两侧眺望。

    广场东侧,历经风霜的国家博物馆巍然屹立。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非洲雕刻精品展……众多展览迎候着观众。自2011年3月27日免费开放以来,这里成了男女老少畅享优秀文化的乐园。

    广场西侧,刚满5周岁的国家大剧院人流不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经典话剧《12个人》……演出荟萃中西文明,展现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的最高水准。

    一个是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个是文化产业标志性“高地”,两大建筑正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缩影。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清晰地将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部分,事业和产业不再相互掣肘,桎梏中国文化发展已久的困局开始破题。

    这背后,是文化定位的逐步清晰——2004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表述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党的十六大报告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集结号。

    改革重点之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城市,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截至2011年底,全国15个省级美术馆已悉数免费,2951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零门槛进入;

    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一村一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农家书屋全面覆盖了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改革重点之二——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在国家层面上,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着力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在企业层面上,“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的意识激发改制自觉,文化企业纷纷联手发展,组成了一艘艘实力强大的“航空母舰”。

    金融资本有序注入,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图书出版品种、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在15%以上,大大超过同期GDP增幅。

    如果说,发展文化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那么,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全程的,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文化创造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评价的权利交给人民;当更多的文化含量渗入经济时,经济发展便具有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后劲。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

    走在崭新的道路上,

    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

    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我们迎着风雨向前方,

    万众一心挽起臂膀,

    我们要把亲爱的祖国,

    变得更加美丽富强。

    ……”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激情上演。这部澎湃的史诗巨著,恢弘、昂扬、激越,里里外外弥散着新时代的文化气息。

    2012年8月9日,“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开幕,119台精品剧目扮靓了属于大众的文艺舞台;9月18日,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奖项揭晓,电视连续剧《永远的忠诚》、电影《唐山大地震》等喜获殊荣……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历史和生活作底色,以群众和时代为焦点,记录前进足音、讴歌中国精神,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河北遵化小王庄村民自发歌颂“辉煌二十年·幸福新遵化”,百场文艺精品展演点亮乡野;海南乐东县63岁老人袁金华自办文化园,成为海南本土文化最集中的典型馆藏;凤凰传奇、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越来越多的平民艺人走上了国家级舞台……10年来,民间蕴藏的文艺热情被鼓舞、激发,一场不落幕的文化“全民总动员”精彩上演。

    在人民当中,文化建设找到了根基和力量;为人民而歌,文化发展呈现出盎然生机。

    (四)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既经历过古代万国仰慕、睥睨自雄的荣耀,也遭遇过近代西方文明“挟风鼓浪,蔽天而来,叩吾关而窥吾室”的冲击。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里,历经浩劫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进入21世纪,新的发展要求催生了新的文化理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传统文化精华何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新的文化发展观之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继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2003年,大型文献《儒藏》的编纂工作在国家社科基金鼎力支持下启动,预计历时17年、耗资1.52亿元,对儒家典籍文献进行最全面系统的整理。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投身其中,一批阶段性成果相继出版。

    2012年9月28日,孔子2653年诞辰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首度正式发行,涵盖了《弟子规》《声律启蒙》《论语》等12册国学经典和传统民俗文艺精粹,为“传统文化进课堂”探索新路。

    一股“国学热”在民间悄然兴起:

    2004年,数十位学者签写下《甲申文化宣言》,主张与时俱进,反思、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同年,山东卫视推出电视栏目《天下父母》。“听孝道故事,眼泪刷地下来了。”观众们一次次被孝亲敬老的美德故事感动。

    也是此时,中央电视台讲座类栏目《百家讲坛》开始“走红”,听易中天讲《三国》,和于丹一起品《论语》,成为人们热衷的文化享受。

    “文化遗产日”设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各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风生水起。

    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秉持一份应有的谦恭和热爱,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路途中,国人就多了一份理智和自信。

    10年,中外文化交流硕果累累。抚今追昔,历史到现实的巨大跨越,令人感慨万千:

    ——600多年前,郑和宝船满载着中华奇珍与“和”文化扬帆远航。然而,如梁启超后来慨叹的那样,此后的漫长岁月“竟无第二之郑和”。今天,遍布世界的390多所孔子学院、500多个孔子课堂宛如新时期的一艘艘“宝船”,在人类文明的海域中穿行,展示中华文化风采,与其他文明倾心交谈;

    ——1851年,中国产品“荣记湖丝”独闯伦敦首届世博会,质压群芳,摘得金、银大奖。今天,在此类国际文化盛会上,中国已不再只是参与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尽展东方文化神韵,为世人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美好记忆。2010年,上海世博会写下东西文明交汇的传奇,13亿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展示美好生活中的人类智慧、先进理念;

    ——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自费率团赴美演出,从谋划到成行竟耗去十年之久。今天,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了文化交流。随着越来越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建立,随着“中国文化节”走进50多个国家,中华文明获得了更多理解与关注。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自认,获奖离不开中国文化的魅力:“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

    “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正像被加热的温度计一样直线上升。”华美协进社社长江芷若说。

    令法国资深记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印象深刻的是,他拜访一位好莱坞制片公司负责人,见其桌上放着三个座钟,指针分别调在“中国时间”、“印度时间”、“日本时间”。这是一幅全新的文化交流版图,正处在绘制成形的阶段,马特尔相信,从今往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将和文化内容产品一起传播到世界各地,“她具有这样的能力。”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矛盾冲突频现,令世界重新审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东方哲理;而中国领导人“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的倡议,更引发了国际上的广泛共鸣。

    “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与此同时,抵御自由主义、回击拜金主义、摒除极端个人主义,文化的“防火墙”同样坚实有力。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当循此道——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旗帜,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为养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五)

    10年,倏忽而过,却又步步坚实,只争朝夕。10年,中国让整个世界听到了东方文化的澎湃声音。

    这是一首正在书写的史诗,也是一首唱给未来的长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的那样:“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

    我们会讲好这个故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央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台)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要闻
  • 2012-11-16 14:29
    海外华文媒体关注

    华媒|新领导层更精干高效 知青经历造就平民情怀

    《澳门日报》的评论说,习近平与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等人一样,知青经历造就了他们的平民情怀,这种政治素养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策导向;伴随着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又使他们具备了开阔的世界眼光。

    中国新闻网
    • CNTV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 开心网
    • QQ空间
    • i贴吧
    分享
    分享
    收藏
  • 2012-11-16 09:41
    热议

    习近平讲话|网友赞:没用那么多排比对仗壮声势

    “没用那么多排比、对仗来壮声势,平实的话语,透露出真诚,充满着使命感。”一位网友在微博上说,“希望未来十年,他和他的团队能始终保持这样的状态。”

    中国青年报
    • CNTV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 开心网
    • QQ空间
    • i贴吧
    分享
    分享
    收藏
  • 2012-11-16 07:34
    全军和武警部队

    解放军|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全军和武警部队广大官兵欢欣鼓舞、斗志昂扬,纷纷表示,坚决拥护全会的决定,坚决拥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决心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解放军报
    • CNTV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 开心网
    • QQ空间
    • i贴吧
    分享
    分享
    收藏

独家策划

更多
歌唱艺术家关牧村

专访十八大代表|歌唱艺术家关牧村

有人这样评价过关牧村,说她德艺双馨,是歌唱家、是劳模,更是好人。[详细]

一对山西老夫妻的粮食恩情

十年图纪|一对山西老夫妻的粮食恩情

老俩口都66岁,每年有四、五千元收入。政府的各种补贴也有千余元。[详细]

独家访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