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资料图片: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制造生命的过程(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中国网络电视台综合消息:美国私立科研机构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研究人员20日报告说,他们培育出第一个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从而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人造生命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固然广阔,但其双刃剑效应绝不可忽视。
这些研究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内。经过多次失败,他们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获得新生,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研究人员希望借此更好地了解驱动所有生命的基础机制,并利用基因工程制造某些种类的细菌,用于生产燃油或消解毒性废物等。
对于这项成果,科学界反应不一,有些科学家评价颇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心情复杂,态度审慎。
给出高评价的,有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埃布赖特。他说:"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带有预定特性的细胞。"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伦理中心主任戴维·马格努斯甚至认为,这项研究可能开启基因工程新纪元。
20日出版的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封面文章预测,将来有一天,新的细菌、动物或者植物等生命体将被电脑设计,最后被人类制造出来。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创造生命的举动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更能证明人类掌控自然的能力。
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的评价比较谨慎,认为文特尔研究所只是部分合成了现有细胞,并未跨越"无中生有、创造生命"的界限。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专家詹姆斯·柯林斯表示,他不认为上述合成的单细胞生物体意味着一种人造生命形式的诞生,它只是一个带有人造基因组的生物体,而非人造生物体。
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注意到了这项成果。他当天致信负责生物伦理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统委员会的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要求委员会评估这类研究在医学、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克隆技术、干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等飞速发展,但它们引发的伦理和道德之争从未止息。对待人造生命,在看到其巨大应用前景时,也要时刻警醒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经济学人》杂志认为,人造生命看起来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这种技术具有众多优势。就短期而言,可以应用于制造更好的药物、农产品、绿色燃料以及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谁也不知道它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种技术与生俱来地存在着危险,如果滥用可能导致恐怖的灾难。
该刊因此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控制这些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谁能拥有人造生命基本工具的专利权?这些问题的答案无疑在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如何保持理性,戒慎警惕,对此类技术加强管制。
奥巴马在致信古特曼时也表示,需要确定这类技术的合适伦理界限,将其危害控制到最小程度。环保组织"地球之友"也认为,必须确保相关法规到位,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免受这项有潜在危险的新技术伤害。(文字来源:新华网 记者任海军)
责编:刘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