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新闻台 > 体育图文 >

民营俱乐部“给力”中国花滑后备人才库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6日 17:5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话题

更多 24小时排行榜

  新华网长春1月6日体育专电(记者马扬 常亦殊)在长春举行的第12届全国冬季运动会花样滑冰赛场上,来自北京的王雪涵和哈尔滨的滕子靖等8名选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些选手分别来自北京世纪星花样滑冰俱乐部和哈尔滨新秀花样滑冰俱乐部,而非专业运动队,他们在场上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令人欣慰。

  近年来,我国花样滑冰赛场出现了众多俱乐部选手的身影,从上届全运会上的双人滑组合董慧博/仵一鸣、男单的戈米沙,到这次冬运会女单的王雪涵、马晓晴、冰舞的张伊伊/吴楠等,中国花样滑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正由传统的专业队体制朝着多元化模式发展。

  “我每天最重要的还是文化课,在此之余,就尽量挤时间争取上冰练一两场。”今年13岁的王雪涵目前是北航附中初二的一名学生,对她而言,花样滑冰是自己的业余爱好,未来是否成为一名专业选手,还要看发展。

  还是在6岁的时候,王雪涵在一次逛商场时偶然接触冰面,从此热爱上了花样滑冰,“太喜欢了,天天缠着妈妈要上冰,所以,尽管功课很紧张,但我依然天天坚持训练。”王雪涵说。

  从业余爱好,到参加全国比赛,王雪涵走了一条不同于以往专业选手的道路。世纪星花样滑冰俱乐部在发现她的潜质后,免费让她使用专业冰场,并为她专门配备了最优秀的教练、曾经培养了李成江的著名教头高海军,“感觉特别幸运,因此也格外珍惜,练的时候劲头也就更足了。”王雪涵说。

  长期以来,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采用的是国家出钱的三级训练体系,由于受地域和经费制约,一些项目的发展出现萎缩,冰上运动是个重灾区。在此背景下,花样滑冰俱乐部另辟蹊径,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与传统模式相比,俱乐部最大的优势就是让一批真正热爱花样滑冰运动的选手参与到了这项运动中来,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北京世纪星俱乐部教练高海军认为,俱乐部代表着花样滑冰的另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水平选手方面正在显露价值,长远看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让更多喜爱花样滑冰项目的青少年走入滑冰馆,为我们选择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北京世纪星花样滑冰俱乐部另一名教练高崇博同时指出,目前俱乐部模式的另一个优势也已显现,“比方说在教练的配备上更趋细化,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如我们俱乐部,就专门配备了步伐教练、旋转教练等,教练分工更细化,培养学生的针对性也更强了”。

  据了解,俱乐部在国外是非常成熟的培养体育人才的发展模式,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的花样滑冰俱乐部从南到北有十多家,中国花样滑冰第一个世界冠军陈露和双人滑第一个世界冠军申雪/赵宏博的滑冰俱乐部都设在深圳,但本次比赛,只有哈尔滨新秀俱乐部和北京世纪星两家俱乐部有8名自己培养的选手参赛。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中国正式注册的花样滑冰运动员95%以上还是来自于传统的体工队。

  “毕竟职业花样滑冰俱乐部的模式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开展最早的北京也只有10年时间,目前还不能成为输送人才的大户。”高海军说,此外,俱乐部的训练模式和专业体工队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可预料性:选手全凭兴致,更多的爱好者还只停留在浅尝辄止阶段,要想走向更高层面,还缺乏长期的规划,“因此,想探索一种完全适合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热词:

  • 俱乐部教练
  • 滑冰俱乐部
  • 后备人才培养
  • 花滑
  • 世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