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5月10日,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院士在母校天津大学演讲时,言称“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过少,并直言,我国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太少,情况“恐怕还不如解放初期”。新中国成立之初,若问小孩将来想干什么,很多人表示想当科学家。而现在,年轻人“不是想当官就是想当企业家。”[详细]
少年时期,老师教导我们当解放军,上了中学,又让我们学陈景润,上了大学,又要学市场经济,这叫一个晕。人到中年才明白,当什么不重要,当好自己才是要点。
师老作为学长,不宜对后来者提这种建议的。您可以帮助国家有关决策部门给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创造更好的条件,或用适当方式来引导同学走上基础科学研究的道路,但还是把抉择人生路向的权力给他自己把握吧。
作为国家科学基金曾经的掌门人,他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自然认识深刻。当然,我相信师老并非要所有人都去作科学家(或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而是在强调多元人才价值观。我们需要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而非学霸、政客、无良商人。
师昌绪院士:现在的年轻人“不是想当官就是想当企业家”
当官做企业家相对容易,有权有钱又风光,做科学家太难,板凳要坐十年冷,还不一定成功,成功了也不如官员和企业家实惠。所以中国的科技发明创新少,许多核心技术和部件高价从国外引进。此状况不改变,崛起的高度必然受限。
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太单一,就会压制梦想,也会加重市侩。如果所谓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大家都会活得很累。因为他既不能追求自己所爱,还要在别人眼里寻求成功。其实也不定要是科学家啊。创新和幸福都是自由催生的花朵。
要当科学家光有懵懂的理想是不够的,还得要足够高的智商和勤奋。一个国家出那么多的“科学家”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何况现在声称正在“搞科研”的还嫌少了?当官和当企业家怎么了?360行行行出状元。
师爷爷的话很对,只是选择错了听众。您看看当今大学里的“青椒们”,薪水养活老婆孩子都不够,您让天天看着这种状况的学生们怎么办?您看看“青椒们”为一个项目抓狂的时候,那些学术界的大佬们早就决定了明年的重点项目、973、863给谁。中国的青年们向来不缺少理想,缺少的是让他们的理想能够存活的土壤。
要鼓励年轻人做基础研究,除了劝慰要能忍受甘坐冷板凳的寂寞感的老办法(现在听来更像是种劝诫),树立有吸引力的标杆式人物更为直接有效。提到官员、企业家,人人都能想起很多光鲜亮丽的例子;而问起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大众能想到谁?中国,或许就是陈景润;外国,或许就是霍金……这样一说,谁还想呢?
太多的人都顺应潮流,缺乏自我认识;太多的人都喜欢跟着前人的脚步走,缺乏创新。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的科学家,鄙人认为一则教育,现今教育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学校所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都是一个模子;二则文化,自古以来,人民都喜欢效仿,喜欢借鉴前人,缺少自我创新意识。如此便可解释了。
目前,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缺乏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社会尊重。年轻人选择当官或者做企业家,不过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官员或者企业家只是一份职业,需要遵循职业道德,不应被过高期待,也不应成为贬义词。中国要有基础研究人员,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和经济支撑。 [详细]
做科学家需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当下社会上风气浮躁,年轻人都很现实,向物质生活进发,大部分人选择做官或者当企业家是为了追求利益、名誉、地位或者安逸的生活。社会的持续发展当靠先进的文化和科技,我国应该重视和鼓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 [详细]
官员和企业家中多些管理型有才华的科技精英不是坏事,当下中国需要的是社会资源更高效整合,远离单打独斗是龙,团队是虫的困局。科技产业的企业家也能推动科技发 展,像苹果,微软,他们的研发队也走在此领域的前沿,在国际重要的科研期刊会议发表很多研究成果。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