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消失”20年,苏联的影子仍然存在 Think Again

俄罗斯处处都是“光辉岁月”的痕迹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是它的主要后继国。“英雄城市”是俄罗斯境内最为突出的苏联印记。二战期间,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欧洲部分战况异常惨烈。为了表彰这里军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45年,苏联授予12个城市“英雄城市”称号。苏联已去,这些城市“英雄”依旧,俄罗斯民众对英雄们的怀念依旧。其中最有名的纪念地是马马耶夫高地纪念碑群。山岗上矗立着一座8000吨重的“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像,阵亡烈士纪念大厅中的长明火永远燃烧。今天,这些地方仍是俄罗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结婚的新人们都要到这些地方献上鲜花。

有些国家的人民更是眷恋过往的辉煌

     辉煌的过去总是令人怀念,苏联解体后,仍然有加盟国的人们对那段时光念念不忘。据新华社报道,记者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采访时,有民众说:“过去孩子生多了,可以当英雄母亲,可以得国家津贴,现在什么都没有,只能自己负担了。”人们对那个年代仍有眷念,义务教育、充足的水电气供应令人们生活安稳。而现在,学校开始收费,英语、计算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的。因为苏联时候实施计划经济,杜尚别的生活用气一直由乌兹别克斯坦提供,苏联分崩离析后,只要乌兹别克斯坦中断供气,杜尚别除了等待别无他法。
       还有民众称,由于当时苏联是超级大国,手持苏联护照,在世界各地都会受到礼遇,哪怕是在美国。而现在, “就连到莫斯科探望亲戚都要被俄罗斯警察追着查护照,忍受他们的盘问……至于到其他国家,许多人连塔吉克斯坦在哪里都不知道。”

不是加盟国的斯洛伐克的感情也很复杂

     斯洛伐克并非苏联的加盟国,但由于苏联对其国土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斯洛伐克人对苏联一直抱有较深的感情。在这方面,斯洛伐克与保加利亚类似,但对苏联的正面性又比后者更为鲜明。因此,它对待苏军解放纪念碑、苏军烈士墓,这两种历史承载物也较为“积极”。 1945年4月底,斯洛伐克全境解放。在这过程中,许多苏军战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布拉迪斯拉发,苏军解放纪念碑前的浮雕上,刻有五名苏联士兵,居中的一位正弯腰亲吻着军旗。雕像的两边分别用俄文和斯洛伐克文写着“在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战斗中牺牲的苏联英雄永垂不朽”。

坐落于马马耶夫高地的祖国母亲像。

苏联时期的宣传画。

但“去苏联化”的进程却是不可逆转的 Think Again

删“诺夫”、拆铜像,“去苏联化”在行动

      虽然苏联的影子仍然存在,但各国也在进行着“去苏联”的努力。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2007年,塔吉克斯坦总统埃莫马利•拉赫莫诺夫将他的姓“拉赫莫诺夫”中的俄语后缀“诺夫”删去,随后,他以新名字出席政府会议。他还规定新生儿在注册姓名时必须选用地道的塔尼克本土姓名。这一“正名”政策受到了不少国民的欢迎。
       同样是在2007年,爱沙尼亚将首都塔林的“苏联红军解放塔林纪念碑” 拆除。这座为纪念苏联红军造的青铜战士像,在俄罗斯人眼中神圣不可侵犯,但不少爱沙尼亚人却视之为苏共占领爱沙尼亚长达半世纪的屈辱象征,必欲去之而后快。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在“去苏联化”过程中也多有动作:乌克兰将基辅市大约130条街道变更名称,完全消除乌克兰苏联时期的痕迹。而格鲁吉亚甚至出现了以“布什”命名的街道。

立陶宛将苏联标志与纳粹等同对待

      在“去苏联化”的过程中,手段最为激烈的当属立陶宛。2008年,立陶宛出台一项新法律规定:禁止在公开场合、群众游行、集会和请愿时打出前苏联国旗、出现前苏联国歌,并将前苏联标志与纳粹德国的标志同等对待。根据这项法令,在任何地方公开展示前苏联领袖和纳粹领袖的图像,均属违法。提案者甚至表明:“苏联体制和希特勒法西斯体制是孪生兄弟。”
       立陶宛的做法明显触怒了俄罗斯,俄罗斯外交部表示:“为打倒德国法西斯取得二战胜利,苏联做出了巨大贡献,将其标志与纳粹标志等同起来,是对那些为此献出宝贵生命的人的一种侮辱。”而在爱沙尼亚拆除纪念碑之后,有俄国会议员甚至一度主张断交和对爱进行经济制裁等报复措施。

曾经的波罗的海三国已经加入北约

      波罗的海三国指的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俄罗斯帝国自18世纪起占有三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脱离俄罗斯独立,到1940年又被苏联吞并,苏联解体后相继独立。
       苏联的解体同时宣告了华约(华沙条约组织,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的解散,波罗的海三国由于自身实力的弱小,自然要寻求新的“靠山”。三国均将尽早加入北约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最优先选择。北约也看中了波罗的海三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欲将其作为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阵地。2002年底,布拉格峰会上,北约正式接纳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内的7国为新成员。“谁要是打波罗的海三国的主意,那他也就是美国的敌人”,美国总统布什在北约布拉格峰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在立陶宛做出这一承诺。华约成员国加盟北约,波罗的海三国在“去苏联化”的路上走得最远。

AK47步枪与其发明者卡拉什尼科夫。

波罗的海三国的地理位置。

转身之后,会有更好的明天 Think Again

解体后,加盟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

      无论是权力制衡,还是表达自由,民主能否被人接受,永远取决于这种制度对于民生的改善。苏联解体15周年之际,俄罗斯职工平均月薪增加到2006年中的约370美元,有0.4%的俄罗斯人成为了百万美元的富翁。据统计,当时人口总数约1000万的莫斯科,汽车总量已飙升到 300多万辆,差不多每3个人就有1辆车。
       据俄罗斯《观点商报》报道,波罗的海三国居民平均月工资在原苏联加盟国中处于较高的位置,最高的是爱沙尼亚,它2005年第三季度人均月薪约合593美元。其次是立陶宛460美元、拉脱维亚430美元。而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也平稳上行,2006年,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

苏联已成历史,人们的生活更有希望

     苏联那巨大的阴影仍然存在,但早已不能对各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苏联这两个字,只能与纪念碑、铜像等意象存活在记忆中。失去了强大枷锁束缚的各国都意识到了自由、独立的来之不易。在苏联末期,俄罗斯人就接受了三权分立想法。而在乌克兰,蓝、橙两阵营的争夺、季莫申科受审,更是让人看到了民主抉择的力量。
       即便是当弱势议会遭遇强势总统——普京和梅德韦杰夫上演政治“二人转”之时,人民仍然可以走上街头,直抒胸臆。作为反对党俄共的支持者,部分人喊着“革命”,“我们的祖国是苏联”之类的口号,这种“想打谁的旗,就打谁的旗”的表达自由,是苏联时期无法想象的。
       与此同时,苏联的消失也带走了对信息流通的限制。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12月10日,在传说的“苏联解体后最大规模示威”中,一位来自反对派的演讲者如此总结:“Facebook和v—contact等互联网社交平台,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因为这次示威的人员动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交网络完成的。在俄罗斯上网,没什么信息的阻隔,网上游览各个地方畅通无阻。“俄罗斯不要普京!”这样批评执政者的字眼在网上随处可见。

      苏联之死,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失效,当其自身的模式走进死胡同,小修小补不会取得成效。当改革成了大势所趋,苏联落幕也就成了必然。未来之路渐明晰,怎么走、走的好不好,都掌握在前苏联人民自己的手中。

2011年12月24日,莫斯科,俄罗斯爆发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民众集会游行,数万人走上街头,抗议杜马选举舞弊。

2009年1月31日,莫斯科俄共支持者高举列宁、斯大林像参加游行,称“我们不要普京”。

造神运动,避免不了的循环?

结语

Conclusion

普京曾说过:“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
往期回顾 更多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张鑫(微博链接) 邮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