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三峡影响气候说不是空穴来风 更多

三峡设计者:影响气候的范围是10公里

      在长江上修建一个蓄容这么大的水库,对气候不会没有影响,按照常识判断也是如此。在十几年前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之时,专家组给出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就提到了,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对降水量的影响则是:域内的年平均降水量增加3mm,水库上空及沿岸的背风地带降水量会有所减少,气流迎风坡降水量会有所增加。

NASA考证:影响气候的范围是100公里

      很多外国的专家学者认为修建三峡造成的生态环境悲剧是巨大的,对于中国当初对三峡的考证也存怀疑态度。但国外的研究多偏重于生态和移民等领域,专门针对三峡影响气候的研究并不多,也是2006年重庆大旱天气之后才有。

      美国航天航天局(NASA)的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003年蓄水水位从66米提升到135米之后,三峡大坝建设引起的土地使用变化增加了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降水,减少了三峡大坝附近地区的降水。这项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是地区性的,影响范围是100公里,而不是三峡建设专家组给出的10公里。到2009年,三峡地区的长江水面宽度将从平均0.6千米扩大到1.6千米,水域面积的增加将增强当地的蒸发,降低当地的温度。当地上空的水汽将更加稳定,可能导致长江660千米长的水路的水汽垂直运动不协调,很可能进一步改变区域降水。但应该指出的是该项论证的不确定性,它过分依赖于不太精确的降水估算。

三峡库区的气候变化有据可循

      经常有在三峡库区附近生活的网友说当地气温有所升高。国内对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也很多。有研究人员利用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降水与温度观测资料,对2003年蓄水前后的降水、气温等要素作了时间对比分析,证明20世纪90年代之后三峡库区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蓄水后受水域扩大影响近库地区的气温发生了一定变化,表现出冬季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2010年出版的由国家气象局气候中心组织20余位在长江三峡库区研究专家撰写的《长江三峡库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

长江中下游地出现近50年来罕见旱情

三峡于2010年达到最高蓄水位175米,可一次性拦洪221.5亿立方米
但长江干旱归罪于三峡缺乏证据 更多

网友分析:三峡诱发长江中下游干旱

      针对长江中下游的持续干旱,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在四川盆地的东部形成一个巨大的水体,在蓄水期,由于大坝日常蓄水达到135米,热量使得水库的水温增加,水汽蒸发,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四川盆地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压容易受低压的吸引,三峡地区出现一个新的气压较低地区,在4-8月份,会吸引位于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的西进,从而阻止了夏季风向北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6月左右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反而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而雨带徘徊在两广地区。而气温较低的11月份后,四川地区出现的低压区同样会加大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吸引,并且改变部分方向,会使得冬季的降雪带南移”。而且很多网友认为,在没有修建三峡之前,从来没有类似西南大旱,两湖暴雨这样的异常天气现象发生。

专家解释:三峡未改变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在自然降雨的情况中,大气中的水分有两种循环。一种是外循环,按地球自转规律水汽随大气环流进行输送的外循环;一个是内循环,是局部区域内大气局地环流中水分循环。外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95%,内循环对降水的影响占5%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体面积扩大了、水位升高了,是增加水分的内循环。三峡周边区域比三峡水库面积大几千、几万倍,三峡及周边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三峡水库对三峡周边这么大区域的天气的影响是很小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则认为,“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

三峡设计者:没有三峡干旱会更严重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24日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据其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现有研究无法证实三峡导致长江干旱

      针对三峡设计者郑守仁的说法,有网友质疑说:在三峡业已建成,干旱后果已经显现的情况下说三峡放水能缓解旱情,是本末倒置,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而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刘敏说,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无法证实三峡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的确,三峡和干旱的关系并不像吃坏了东西就拉肚子这么简单直接。若要说干旱的成因,全球气候的异常、当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都难脱干系,而三峡的影响还有待考证。

       搜索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三峡和气候关系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三峡对局地(库区)气候的影响,能够检索到的几十篇论文中,只有3篇讨论了三峡对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气候的影响,但也只是提到在地势200-400米的情况下,三峡的效应能够影响到洞庭湖流域,对于整体气候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而即便是目前被众多网友和媒体引用用以质疑专家说法的NASA报告也存在着一个问题:过分依赖于不太精确的降水估算,影响了结论的可信度,按照三峡影响气候范围100公里的说法,也才到湖北的荆州。这样就形成了一些专家和公众舆论各执一词但又都缺乏科学证据的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选择只相信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

鄱阳湖部分见底,专家称目前无法证实干旱系三峡所致
三峡工程为何成为众矢之的? 更多

三峡工程本身就存在争议

      围绕在三峡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地质防害等方面的质疑,从当年该工程立项、论证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涉及到治理洪水、泥沙淤积、调水与发电,对周边以及下游环境的影响以及库区移民安置以及影响等问题,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并存,未达成一致,且三峡建成十几年后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也都在显现。遇到罕见的气候状况,公众倾向于归因三峡也是因为其本身的争议并未结束。

对三峡利弊的科学考证却始终不明

      这不是公众第一次因极端气候而关注和质疑三峡工程。近年来,中国频现异常气候,西南大旱、重庆酷热、两湖流域暴雨等,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在这一问题上,公众固然有缺乏科学判断的一面,而背后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至今国家对三峡利弊还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科学且经得起推敲的论述版本。

      国务院常务会议5月18日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首次将消除三峡的不利影响提上日程:“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就像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国庆教授所说,大型水利工程对降水模式的影响相当复杂,其影响需要大量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规划”来趋利避害。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指出:三峡工程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于三峡的争议还将必然继续存在
结语

结语

Conclusion

关于三峡的争议还在,而且还有可能越来越多,消除争议的最好办法不是出现了问题才回应公众质疑,而是将三峡的真实利弊公之于众,偕全民之力将三峡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霍默静(微博链接) 邮箱:huomojing@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