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高额”处罚!
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根据《价格法》的规定,除了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极少数商品和服务(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实行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定价。发改委并不能因为这些民生商品的生产企业涨价就对其进行处罚。只有在企业“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或是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时,才能进行处罚。
发改委曾对约谈方式进行了定性:约谈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可能存在的以涨价为目的的违法行为,政府没有利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定价。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被约谈后照常涨价,发改委根本没辙。虽然联合利华之前被罚了200万元,但并非因为涨价。而是其有关负责人多次接受采访发表日化产品涨价言论,涉嫌"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价格秩序"。如果联合利华低调涨价,根本就不会收到罚单。这也是同样发涨价通知的宝洁逃过一劫的主要原因。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下半年以来,洗涤用品的主要原料LAS、AEO7-9、AEO2-3、工业棕榈硬脂、毛椰油、工业牛羊油价格的平均涨幅都超过了50%,加上水、电、燃料、运输、包装材料、人工等生产经营要素的上涨,导致日化企业的产品成本上升了约25%。另外,占据日化企业一半甚至更多的营销费用也是连年增长,以央视为例,在频道资源并没有很大调整的情况下,2011年的黄金时段招标金额竟高达126亿元,连续两年保持20%的增幅,这对企业来说是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国家统计局对洗涤用品企业统计显示,2010年1至11月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14.88%,而行业利润却下降了5.99%,亏损企业亏损面达到15.35%,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39%。
2009年四季度,我国CPI保持较高的增速,进入2011年一季度CPI涨幅虽没有“超五”,但是物价上涨的压力依旧,在百姓对于通胀预期有明显上升的时候,也会对价格波动异常敏感。
在奉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价格管制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动,往往出现在战争期间,但在奉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价格管制就无处不在了。1949年到1978年的中国,政府就规定了绝大多数商品出售的价格,当时商品价格往往很低。这也成为当下部分消费者的惯性思维,面对任何一种产品的涨价,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政府的价格管制。但却忽视了价格管制时代商品大规模供不应求的事实。
其实市场的公平体现在消费者和厂商都有选择的自由。中国的日化用品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有外企,也有民营企业,产品和品牌都非常丰富,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有着更加广阔的选择范围。如果产品A太贵,消费者完全可以买B或者C。事实上各家公司都不愿意涨价,因为没有价格优势就意味着要面临失去市场的风险。
在一个商品自由流通的市场体系当中,政府能够发挥的作用其实很有限。要真正稳定物价,民生商品的价格干预手段要加强,对直接诱发下游企业涨价潮的上游的涨价行为同样要加强监管。
政府可以运用其掌控的丰富行政资源,或者通过打击投机炒作势力来强行压低价格,或者对一些商品实行财政补贴,这种行政手段可以起到一时之效,却难以发挥长久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原材料市场出现的金融炒作潮流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据了解,去年下半年,由于天气影响导致日化重要原材料之一的棕榈油产量高峰期的产量减少,市场开始热炒马来棕榈油期价,导致一些日化企业采购的棕榈油价格翻了一倍,最终只能硬啃,内部消化掉。
我们都知道,眼下可乐瘦身,日化产品调价,消费品价格纷纷上涨的根源在于超发货币四处泛滥。在这种压力下,强硬要求企业内部消化增加的成本无异于“头痛医脚”。因为超发的货币还在市场里,不推动这里涨价,就在那里涨价。压得住食品价格,就必定压不住能源原材料或其他商品的价格。监管价格只能是疲于奔命,管不胜管罚不胜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