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九一八”事变简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当晚10时许,日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详细]

“九·一八”爆发时日军具体兵力部署

日军设在第2大队营房内炮兵阵地即开始向北大营及东塔机场射击,日军独立守备第2大队向北大营进攻,第29联队向沈阳城进攻。当时第7旅旅长王以哲及所属2个团长均不在军中,该旅参谋长赵镇藩一面指挥部队抵抗,一面用电话向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报告,但接到的命令说:“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详细]

阴影:无可避免的“九•一八”

天灾1923年关东地震给日本一战后经济危机以沉重一击

1923年,日本发生了里氏7.9级的“关东大地震”。其负面影响尤为深远的是针对关东大地震的“救灾票据”,它是由政府直接补偿、让日本银行实行救济性再贴现的灾区支票。日本银行的此项贷款高达4.3亿日元,这个沉重的经济包袱,成为1927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在日本经济处于萧条之际,爆发于美国而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把日本推向了危机的深渊。[详细]

转嫁日本政府向右转 开始走向军国主义对外扩张

在国内经济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日本内阁频繁更迭,历任首相找不到解决办法,中下级军官则选择法西斯主义,走上对外扩张转移矛盾的道路。其标志是田中义一内阁召开的“东方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所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言论。这次会议后日本内部也有分歧,之间差异其实并不大,观点不同之处只是在于用何种办法侵略中国。[详细]

脱轨日本军部早被一群疯狂年轻军官所挟持

田中义一的方案是扶持代理人,用中国人来一点点扩大日本在华权益。这种方案显然不合日本军部狂热的年轻军官们胃口,1928年皇姑屯一声巨响,不仅彻底截断田中义一的首相前途,更打碎了他逐步蚕食中国的设想。再往后,日本的军政局势发展,已经超脱任何人的掌控,向着一个不可预测和掌控的方向脱轨而去。可笑当时的昭和天皇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操控的年轻军官取得巨大成功。 [详细]

阴影在日本野心家的运作下“九·一八”势不可挡

皇姑屯的爆炸只是预演。即便石原莞尔不踏上中国东北的土地,日本也会在其他地方找到借口,宣泄出他们胸中的毒气,去腐蚀中国的沃土,滋养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邪恶之花。石原只不过加速这个过程,从他策划的数次关东军参谋旅行,到偷偷从日本国内调运大口径榴弹炮,种种作为,都宣告了日本人心中的野心,所谓关东军“三羽乌”们,所推演的是一场他们完全想不到结果的战争。 [详细]

高潮:阴谋笼罩的“九·一八”

导火索之一发生在东北内陆的“万宝山事件”

1931年7月,日军利用侨居在长春附近万宝山的朝鲜人与当地农民的冲突,以保护朝鲜人为由,开枪镇压中国农民,打伤多人。这里并非中朝边境,也不是日本根据不平等条约得到的所谓“特区”,在中国当局领土上爆发的冲突事件,日军竟开枪射杀中国百姓。这还不算,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日本鼓动朝鲜各地暴徒对在朝鲜的华侨华人肆意打杀,对华侨商铺打砸抢烧,挑起朝鲜排华事件。 [详细]

导火索之二由日本间谍引发的“中村事件”

1931年6月,日军参谋部大尉中村震太郎,到中国东北从事间谍活动,6月26日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所部拘获,由于间谍罪证确凿无疑,团长关玉衡遂下令将中村等人处死而引发的事件。谁想到,这件事也成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之一。之所以没有在事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发动事变,只因当时客观条件还不完备。可见,阴谋就是阴谋,无论有无借口都会被策动出来。 [详细]

导火索之三为侵略中国日军自导自演的“柳条湖事件”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铁道"守备队自行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反诬中国士兵所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柳条湖事件”。为了欺骗世人,掩盖侵略罪行,日寇还制造了假现场,将三具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伪装成制造爆炸的“凶犯”。但日寇制造的假现场漏洞重重。虽然整件事被日本大肆宣传,但在调查面前轻而易举被戳穿。 [详细]

沦陷日军700人进攻北大营八千东北军

“柳条湖事件”发生后,蓄谋已久的日军立即行动起来,一面动用巨炮轰击北大营,一面派出他们少的可怜的军队分别占据沈阳周边的战略要点,其中,为击溃驻扎在北大营的八千东北军,日军派出一个大队七百余人的兵力。但就是在这样的巨大人数对比面前,东北军仍没有组织起系统的抵抗,经过近一夜的零散还击后,八千东北军在“不抵抗”的命令下,最终放弃北大营,分散突围而去。 [详细]

回望:“九•一八事变”留给后人哪些启示?

疑云日本为何轻取东三省 二十万东北军无法击败二万日军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已达1.5万余人,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1万余人。总兵力约2.7万人。“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总计约20万人。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上对比,东北军装备上虽不如日军,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日军的侵略行动是不能轻易得逞的。尤其是当辽宁、吉林也已沦陷的情况下,身在黑龙江的马占山率领数千部众奋起抵抗,战事持续四个月,取得毙伤日伪军六千余人的战绩。由此可见,面对日军的挑衅和侵略,中国人缺少的不是热血,而是奋起反抗的决心。[详细]

首战“九•一八事变”打响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第一枪

“九·一八”那一夜,身为东北军陆军第七旅某部团长的王铁汉,不顾“不抵抗”的命令,率部坚守北大营,最后忍无可忍下令部下开枪抵抗,虽然最终不得不突围而去,却是打响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第一枪。自从甲午战争后,日本多次介入中国内政,从八国联军到“济南惨案”,日军在中国大地肆意横行,从未遇到一次正面反抗。当他们认为自己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外依然如此时,王铁汉用子弹还击了这种论调。王铁汉以后不久,马占山在哈尔滨江桥率部宣誓抗战,毙伤日伪军六千余,这是中华民族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从这时期,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详细]

启示面对日本的挑衅不可缩 必须坚决还击打消其得寸进尺的野心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对与日本爆发全面战争并无胜利把握,不得已而求助于国际调停,希望东北军对日军挑衅“不抵抗”,以免授人以柄。只可惜,蒋张二人都没能看到,从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以来,日本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面对困局官僚毫无对策,政府频繁更迭,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最好的对策,就是挑起民族主义情绪,将国内矛盾的焦点向外转移,最好是与邻国挑起领土纠纷,以图团结上下民众,于是,才会有日本政府和军部对“九•一八事变”的纵容和默许。而中国政府的一味退让和软弱,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从沈阳到辽宁,到东三省,到华北,乃至整个中国!所以,面对日本在领土上的挑衅,无论大小,都不能退让,必须坚决回击![详细]